原标题:凝聚发展力量 培育文明乡风
古城镇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古城镇鸟瞰图(胡宇 摄)
“以前办事得到镇里挨个部门跑,如今在社区跑一次,就把事办成了。”日前,在平武县古城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刚办理完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居民王艳满脸笑意。在党群服务中心群众办事窗口,户口、社保、医保、就业……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都标注得十分清楚。
近年来,古城镇围绕“抓党建、惠民生、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践行“两个维护”,以党建引领,持续提升文明城市和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盘活闲置资产,不断夯实基层发展基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高举旗帜 党建引领干劲足
“一锄挖下去,刨开土,密密麻麻的天麻捡都捡不赢。”又到天麻收获季节,近日,古城镇天麻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天麻喜获丰收,村民干劲十足,忙着挖天麻。
“古城作为传统农业镇,老百姓‘靠天吃饭’的思维根深蒂固,现在要解放思想,把全镇发展力量凝聚起来,团结一心谋发展,除了让大家看到我们党委班子的信心和决心,更要依靠党建优势。”古城镇党委书记刘存树说。
为此,古城镇将“党建基因”植入干部教育、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坚持加强政治建设和理论学习,以“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高标准严格要求全体干部群众。
主题党课、理论学习、专题宣讲、集中培训……点击古城镇党建工作“关键词”,创新之风扑面而来。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古城镇研究制定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明确了具体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在组织上提供了坚强保障,党史学习教育全面铺开、迅速升温。
与此同时,古城镇坚持“泥巴路走进百姓心”工作作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抓好各行政村班子阵地建设,让百姓有事愿意“上门”;组织镇、村两级党员干部深入到群众中,知群众所需,解群众所困,圆群众所盼,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通过广泛开展“佩党徽、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活动,树立党员先锋形象。
以美育人 乡风文明气象新
如果说党建是凝聚发展力量的一面旗帜,那么,文明则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走进古城场镇,印入眼帘的是日新月异的市容风貌,靓丽整洁的街道、安全顺畅的交通、文明有礼的市民,这些融汇成了古城镇城市文明的“底色”,彰显出创建文明城市的成果,印证着古城居民的美丽梦想和幸福追求。
对老百姓来说,身边的美好变化才是增强幸福感的“源泉”。为了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古城镇借助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实施方案,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对街面、小区以及卫生死角等进行集中清理。
义诊、义务理发、法律咨询……一系列志愿服务融入当地群众日常生活,领导干部带头干,基层群众跟着干,志愿者身影遍布大街小巷,以不同方式为市民服务,演绎着“小城大爱”的新鲜内涵。
在更为广阔的农村,古城镇着力构建起“村规民约、道德评价、乡风监督”三大体系,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培养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优美环境,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三区”融合 产业发展促增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一个共识,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乡村振兴重点要看产业是否兴旺。
作为紧邻平武县城的一大重镇,古城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何而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哪里?正在建设的魔芋深加工企业,给出了答案。
从场镇出发,顺涪江而下,很快来到古城镇以前的一处闲置资产——白草小学,自从师生搬走后,原本宽敞的校园便寂静下来。在实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这里又重新热闹了起来:蓝色的厂棚在操场一角被架设起来;教室按照生产加工需要进行了分区;偌大的“中升魔芋”四个大字高挂房顶……一座年产120吨魔芋精粉和100吨中药材加工厂,即将出现在涪江之畔。
风景不止这边独好。就在中升魔芋加工厂加快建设之际,落地于古城场镇一侧的平武县农副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产业园区建设也如火如荼。该项目的实施将形成平武县域农副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而这也正是古城镇加快推动产业发展的缩影。
依托良好的地域优势,古城镇将全境分为新型城镇发展区、生态康旅发展区、绿色农特发展区,按照“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工作思路,协同抓好镇域“三区”融合发展。同时,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高效推进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截至目前,全镇有效盘活闲置资产32宗,直接收益12.5万元,招商引资300万元。(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任露潇)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