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扩供给、激活力,绵阳地区生产总值3010.08亿元!——2021年1月21日,绵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0年绵阳市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
绵阳,成为全川第一个跨上3000亿台阶的地级市;绵阳,在全国城市排位中又一次实现成功一跃;绵阳,在“十三五”期间连续跨越2000亿、3000亿两个台阶!
这是新发展理念在绵阳的生动实践,这是“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在绵阳的落地见效,这是高质量发展在绵阳的丰硕成果,这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绵阳人民书写的完美答卷!
人物访谈>>>
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和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市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持续向好。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让我们倍感振奋。”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末(2015年),绵阳经济总量为1700.33亿元;2017年,绵阳在全川地级市中率先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74.75亿元;时隔3年,绵阳经济一举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量级不断突破,所花的时间却越来越短。
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份“成绩单”,映照出全市上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坚定信心和责任担当,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表示我市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既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也在不断求“进”。“这背后关键之一,就是切实抓好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落实好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机制,及时研究宏观经济走势和内外环境变化,研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保持经济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记者手记>>>
践行新发展理念,绵阳大有可为。
“十三五”,一个关键词打下历史烙印:稳中有进。向外看,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扑朔迷离;向内看,宏观经济趋紧,下行压力加大,中央提出“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总基调。
在两个五年计划的交替之际,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变化、新态势,绵阳砥柱立中流,出色答卷。
从中能看绵阳在“十三五”收获了什么?
收获了绵阳实力。GDP突破3000亿,多项经济指标均呈增长态势,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21年一季度的725.25亿元,到“半年报”的1546.17亿元,再到前三季度的2374.34亿元……去年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助推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恢复、稳中加固、稳中提质”态势。
收获了绵阳精神。“五年两跨越”彰显出绵阳经济社会发展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更是把跨越式发展写在“十三五”的旗帜上——绵阳,始终高扬着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始终激荡着非凡的精神和意志。
迈步新征程,绵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相信未来定大有可为。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若雪)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