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126文化创意产业园
园内一角
在绵阳人心里,过去,126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军工单位的代号;如今,126是充满文化与艺术气质的休闲乐园,是浪漫满园的网红打卡地。
126文化创意园前身为中国电科9所科研生产基地,是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军工文化园区。近年来,126文化创意产业园经过不断改造利用,展现出工业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独特形态,已成为绵阳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发布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军工行业)名录,11家央企25项工业文化遗产获得授牌。其中,中国电科9所126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获评。
□李良优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春梅/文 陈冬冬/图
三线建设的见证流淌50余年的军工基因
建设始于国家大三线时期的126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绵阳市涪城区长虹大道南段172号,其全称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9研究所。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国家决定组建一个综合性的应用磁学研究所,专门从事磁性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研制、开发、生产,就这样有了中国电科9所。
126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我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见证。园区内具有年代感的苏式建筑群,高大的树木,废弃不用的科研生产设备,都已成为几代军工人的共同时代记忆。作为上个世纪60年代的工业符号,人们可以从中追寻到最初的建设者们秉承磁学使命艰辛创业的足迹,探视到凝结了军工人光荣和梦想的文明。整个园区仿佛一部生动而凝固的历史,可以看作一座馆藏丰富的“三线建设博物馆”。
126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军工文化的传播阵地。老式的设备与红色的科研大楼,在参天大树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曾经用于科研生产的压床、卧式烧结炉、真空熔炼炉、门式液压机等设备经过维修后,成为园区的特色文化点缀。映入眼帘的文化墙、透露着神秘的防空洞,更彰显了园区深厚的文化意蕴。中国第一代、第二代稀土永磁材料,中国第一款钇铁石榴石微波铁氧体单晶材料都诞生在这个园区。这些都是军工人筚路蓝缕开启中国磁学大门的最好证明,是企业文化品牌价值再创造的活力源泉。
文旅融合的典范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5·12”汶川地震后,中国电科9所将科研生产主体搬迁至绵阳市高新区,将旧址的工作区域进行腾退,对园区树木进行保护,对建筑物和设备进行维修改造,在借鉴北京“798”、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等工业遗迹打造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开发建设126文化创意产业园。经过近几年时间不断发展与完善,126文化创意产业园已打造成绵阳科技城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成为我市文旅融合的典范。
初秋时节,漫步126文化创意产业园,阳光穿过葱茏树叶,洒在红砖青瓦的老厂房上,长满青苔的石阶小路,锈迹斑斑的锅炉与机器,印有“电子九所”停摆的公交车……在光与影的折射之下,斑驳的回忆被岁月涂抹上浓重的色彩。路过大树笼罩之下改造后的老厂房,咖啡与蛋糕混杂的诱人香味,轻轻吟唱的音乐与俊男美女低头交谈的浅笑,摄影师镜头之下身着旗袍或婚纱的曼妙身影……在每一寸下午茶时光里,都弥漫着温馨的小资情调。
126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每一个文艺小青年喜欢打卡的地方,无论是那些岁月留痕的红房子或是旧机械,抑或是路边一排排挺立的香樟树、松树,仿佛都在诉说老一辈军工人在这里为祖国建设挥洒青春的那段峥嵘岁月。或许正是基于对三线建设记忆的追寻,126文化创意产业园如同一个自带艺术气息的大磁场,吸引了众多热爱艺术与生活的创作者与创业者相聚于此,在这片宁静又充满梦想的地方追寻生活的诗与远方。
时光流转,这些年来,126文化创意产业园集聚了画作展览、摄影创作、手工陶艺、茶艺、读书沙龙、音乐沙龙、亲子体验等文化产业,已经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集餐饮休闲、艺术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园区,具有塑造城市标志的艺术价值。现代艺术与工业文明的交织,更是让126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成为市民周末休闲、获得艺术提升的网红打卡地。在园区,市民可以在沉浸艺术欣赏的同时,充分感受三线建设历史的厚重感,在润物无声中加深对军工文化的认同。
在126文化创意产业园里,最特别的就是民宿,尤其以树屋最有名。园内的树屋大都是三角形的木建筑,悬架在几棵大树上,看上去虽然一般,住进去的感觉却十分奇妙,特别是到了晚上,树屋顶上的灯都亮了,四周一片通明,仿佛住进了森林的发光屋,很美、很治愈。树屋的面积有限,进房就得换鞋,房间内没有多余的家具物品,仅有一张床和一个狭小的卫生间,却也能让住客感到温馨与舒适。
随着时间累积,这里已经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乐园。于无形之中,这里被打造成绵阳的第一文化地标。市民陈女士是126的常客,她常和三五朋友在咖啡厅闲坐喝茶聊天,或是带着孩子在书屋享受亲子阅读时光。在126文化创意产业园里,不仅能享受它所带来的惬意时光,更多的是追忆那段峥嵘岁月。她坦言,126这种包含历史记忆的地方才是最能俘获人心的。到这里享受一次美好的下午茶时光,放眼整个园区,你仿佛能感觉它的气息,缅怀那些在大西南艰苦的工作环境下,默默耕耘,为国防科学技术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