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截至3月27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1亿剂次。国家卫健委官网也第一时间发布各地累计接种最新数据为10241.7万剂次。自3月24日我国启动新冠疫苗接种“日报制”以来,每日新增接种均超300万剂次。
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国家卫健委已组织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出台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供预防接种单位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过程中遵守。
1、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接种怎么办?
如果确实属于接种禁忌的,是不能提供接种服务。如果属于接种事项列明的情况,建议在接种前如实向接种医生告知。以便医生充分评估以后确定是否适合接种。
2、疫苗保护期到底有多长?
新冠疫苗是一个新疫苗,根据抗体水平监测大概是在六个月以上。但抗体不是唯一的保护指标,在疫苗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还有其他因素。所以后续对疫苗的持久性要做相关研究,确认它的保护期到底有多长。
3、新冠疫苗有什么预防效果?
接种疫苗后会产生抗体,有的疫苗也会产生细胞免疫,有的还会产生相应的免疫记忆。有了这些抗体、细胞免疫、免疫记忆,一旦病毒侵入时就有了一定免疫力。表现在预防效果上,疫苗本身有预防感染的作用,也有预防发病的作用,还有预防重症的作用,包括预防死亡的作用。现在得到的有效性结果是临床试验的一个结果,后续随着疫苗的应用,对疫苗上市后的保护效果也会开展相关研究。
4、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多久可以献血?基于我国疫苗接种工作有序推进,接种人数稳步增加,安全性得到有效验证,本着稳妥推进的原则,经有关专家充分讨论,将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献血间隔调整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者,疫苗接种48小时后可献血;接受其他类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者(不包括减毒活疫苗),疫苗接种当日起,14天后可献血。
5、新冠疫苗的供应保障如何进行?
一方面积极稳妥的拓展接种服务能力,优化疫苗的配送流程,提高流转和运转的效率。科学安排疫苗的周转数量,要求是不得积压库存,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接种点和接种台的数量,满足群众的这种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来加强疫苗的供应保障。
6、第一针接种后,最好在多长时间后接种第二针?
首剂接种之后,接种第二剂间隔要求大于等于三周以上,尽量在接种第一剂次疫苗后8周内尽早完成第二剂接种。
7、如果赶上出差或外出,是否可以在异地接种第二针?
根据指南规定,建议尽量使用同一个企业的品种,完成两剂次的接种。假如遇到异地供应不上同品种的时候,那么可以采用同种疫苗进行替换,完成两剂次的接种。
8、因故错过第二剂次接种的,怎么补打?对未按程序完成2剂或3剂次新冠疫苗接种的,建议尽早补种。免疫程序无需重新开始,补种完成相应剂次即可。
9、去年2、3月份一些疫苗研发者已经接种过疫苗,这些人体内的抗体如何?
一部分人作为疫苗的“先锋队”接种现在上市的新冠灭活疫苗。通过持续监测他们体内抗体的变化数据,目前已经获得了9个月的抗体监测数据,从现在数据来看,9个月抗体还是有一定水平的。后续还会持续加强监测。
10、国外病毒变异会对现有疫苗有效性产生影响吗?
目前,还没有发现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对我国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疫苗保护率产生明显影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两款灭活疫苗,利用在国内和海外二期、三期临床试验后的血清,对包括南非发现的、英国发现的毒株,还有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流行区发现的10多株的毒株进行了交叉综合实验,结果显示,两款灭活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对这些毒株都有很好的中和作用。病毒的小变异并不会影响疫苗的抗原性,也就是说没有产生保护性抗原的变异,疫苗就会有效,尤其是全病毒灭活疫苗。
11、针对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接下来全国计划如何推进?
下一步将结合疫苗在大规模人群中的使用效果,积极稳妥地推进60岁以上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疫苗接种工作。
12、18岁以下人群什么时候开展接种?目前我们国家的免疫策略,主要是18-59岁的人群和有需要且身体健康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等。关于18岁以下的人群,现在还没有比较系统的三期临床数据。对于18岁以下人群,从国家整体角度是有考虑的,会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和临床数据不断完善接种策略。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