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74岁靳大爷(化名)因心悸、胸闷、气紧到医院治疗,经医院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反流”,主动脉瓣是位于心脏最中心的一个“阀门”,需手术治疗。
心脏“阀门”上动手术,这可不是小事,但术后24小时,老人就转入了普通病房,还能下床活动了。
74岁老人术后恢复为何如此好?
这其中「TAVR」功不可没
「TAVR」是啥?
别急,今天一次性讲清楚
01
74岁大爷病情严重
原是心脏“阀门”坏了
2月19日,74岁靳大爷,因心悸、胸闷、气紧,在外院治疗后,症状部分缓解、间歇性发作。
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下,老人来到四川省科学城医院作进一步诊治。门诊以“主动脉瓣重度反流”收治入院。经过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吴明乐结合辅检结果,确诊为主动脉瓣重度反流,需住院手术治疗。
主动脉瓣——
主动脉瓣是位于心脏最中心的一个“阀门”,是血液离开心脏流向全身的唯一“门户”。
由于高龄、风湿热及先天因素等原因,主动脉瓣可能发生狭窄,导致阀门开放不够充分,心脏血液流出受阻,久而久之就会增加心脏的负荷,最终酿成一系列症状,如气短、疲劳、胸痛、头晕、晕厥等。
当上述问题接踵而来时,患者的病情往往已经进展到中晚期,如果不能及时更换病变的主动脉瓣膜,后果将愈发难测,一到两年内将有超过半数病人死亡。
02
多科室专家联合会诊
老人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
由于靳大爷属于高龄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已属重度。如果行外科开胸换瓣术治疗,不仅创伤大、风险高,而且术后心肺功能恢复困难、并发症多。加之患者及其家人也有着强烈的手术愿望,在此情况下,吴明乐团队向患者及家属推荐了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TAVR」不同于传统的开胸换心脏瓣膜手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通过股动脉等外周血管穿刺,将人工主动脉瓣经导管置入,替代原有病变主动脉瓣,不用开刀即可完成重度狭窄的主动脉瓣置换。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类似靳大爷这样高龄的患者,是一项高风险、复杂的国际尖端技术。
为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吴明乐率团队联合心内科、心脏超声、麻醉、介入、放射等科室专家多次会诊,针对术前术中术后的问题进行多次全面讨论,共同制定了手术相关细节及应急预案。
3月1日,吴明乐带领团队在麻醉、心内、ICU等多科协作下为靳大爷施行了微创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历时2小时就圆满结束了。
术后经测量,老人主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110毫米汞柱降到了现在的3毫米汞柱,卧床呼吸平顺,让制约老人主动脉瓣狭窄的“瓶颈”得以解决,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术后24小时,老人转入普通病房,就能下床活动。并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照料下,病情逐渐好转。目前,靳大爷恢复良好,之前的胸闷、气促、头晕等症状也基本消失,择期出院。
靳大爷的“重获新生”,也标志着这一让老年瓣膜病患者更有质量地延长生命、心血管领域国际上高精尖的介入技术在四川省科学城医院获得了成功,并将在今后惠及更多区域内高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