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最美古村落之盐亭龙台村:传承历史文脉 守护文化遗产
发稿时间:2021-02-07 08:01   来源: 绵阳日报

  原标题:走进四川省第三批最美古村落之盐亭龙台村——

  传承历史文脉 守护文化遗产

鸟瞰龙台村王家大院

  站在山梁上眺望,一幢幢青瓦小楼房组成的四合院隐身在田园竹林间。漫步村里,穿斗木结构的农家小楼若隐若现,绿树丛中偶尔露出的飞檐翘角,白墙黛瓦在绿叶的掩映下,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地处盐亭县黄甸镇的龙台村,此前曾获评中国传统古村落。近日又成为绵阳市唯一上榜的四川省第三批“最美古村落”。

  

古色古香的民居

  忍痛割爱 拆除“百岁楼”修建中学

  在黄甸镇乡土文化爱好者王怀东的指引下,记者近日走访了龙台村。村里的民居院落依山而建,80多套房屋掩映于丛林中,这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王家大院了,建筑古朴典雅,耳旁鸡犬相闻,偶见牵牛荷锄的老人及活蹦乱跳的孩童映入眼帘,让人仿佛误入“世外桃源”。

  “这些老院里,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民风民俗,这是在耕作、那是丰收的场景……还有婚嫁、祭祀的风俗,上面镌刻的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囊括了三教九流……”王怀东指点着老院内林林总总的石、木构件等如数家珍。虽说这些造型精美的构件遭受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部分建筑表面早已斑驳、发黑,但依然掩盖不住上面图案、文字的精雕细琢,尤显古色古香,工艺别具特色。

  71岁的王止春,是王家大院为数不多的原居民。“当年的‘百岁楼’那才有气势!”王止春指着大院正前方的一幢低矮、破烂的瓦房告诉记者,此处曾经建有气势恢宏的“百岁楼”,他的爷爷王明经曾是个儒商,在母亲99岁寿辰之际,斥巨资盖起了三层高的楼阁,取名“百岁楼”。儿时的王止春常跟随村里的小伙伴登上“百岁楼”去玩耍。“百岁楼”底层堂屋很宽敞,那时,每逢操办红白喜事可以摆下十几桌。

  “王举人的侄儿当年张罗拆除‘百岁楼’,是为了修建学校。”王怀东说,据他数次考证得知,身为开明绅士的王明经专注于兴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王明经的侄儿在盐亭县城一所学校里任职,他忍痛割爱花了两年时间拆除“百岁楼”,并将拆下的椽檩、砖瓦悉数运往盐亭县城,以供修建一所高中学校。由于当年交通不便,又无车辆运输,王明经只好指挥民工沿河扎堰放木排,将大量的椽檩、砖瓦运输漂流至离县城较近的玉龙镇。然后,又雇请青壮劳力肩抬背扛搬运至县城去修建高中学校。

驸马山手工挂面声名远扬

  一门三杰 深宅大院得以完美保存

  “龙台村王家大院得以保存至今,也是后人对王明经‘一门三杰’的敬仰。”王怀东说,龙台村村民多为王姓,为典型的宗族聚居地,是明末清初的移民。龙台村孕育出以王文圃、王明经为代表的人才,而王明经及两个女儿因才华横溢,且颇有建树,被誉为“一门三杰”。

  王明经是清光绪年间举人,他是王文圃的儿子。王文圃又名王元举,曾被封为“奉直大夫”“直隶州通判”,他学识渊博,善诗词书画,尤工花鸟,栩栩如生,性格爽朗,乐善好施。王明经在民国时期曾任四川省参议会议员、潼川府中学堂校长。宣统三年(1911年),王明经任省咨询局议员,参加了保路运动,加入保路同志会,与罗伦、张澜等人一起,反对清朝廷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的“谕令”,被盐亭县保路协会公推为会长。

  王明经的大女儿王剑清于1997年逝世,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王剑清在读书期间,即受父辈好友张澜及川北红军地下党组织影响,于1938年离家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9年调晋察冀边区。此后,王剑清转战南北,历任华北联大教员,晋察冀日报、晋东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及编辑,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党支部书记,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湘江文学主编等职,培养了古华、韩少功、莫应丰、叶蔚林等一大批著名作家。

  王明经的小女儿王尔碑现居成都,今年95岁。她是著名女诗人、散文诗作家。历任川北日报记者,重庆出版社编辑,四川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中国黄河文化促进会顾问。王尔碑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创作,代表作有《美的呼唤》《行云集》《寒溪的路》《云溪笔记》《瞬间集》等,作品选入国家20多种版本,部分译文流传海外。她的诗句富含哲理,读来耐人寻味被广为引用。

  王怀东近年来查阅当地残存的碑刻文字,并参考古籍《晋书》、《五柳先生传》、《三槐堂记》、龙台寺王氏宗谱等记载,发现当地的王氏家族祖籍山东莱州府。宋朝初年,王氏先祖王纯奉朝廷圣旨举家迁徙入川,后再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明朝后期,王纯之子王武因平叛有功,获封“保国定海”将军,入籍今盐亭县黄甸枣林嘴。据《王氏宗谱》记载:明末“八大王(张献忠)屠川”后,王氏先祖的后代即来龙台寺定居落业。

  文脉相传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

  在龙台村,流传着“驸马山”的传说。相传明末清初时,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几年后,张献忠弃成都北上陕西抗击清军,一日三餐无味,军营厨师先后被处死。张献忠行军经黄甸境内扎营时,忽闻风中异香,便差人查寻。使者引一英俊少年觐见,少年手端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张献忠大口吃完香喷喷的面条,心情立即好起来,就将自己的义女嫁与这位做面条的少年。从此,这座山就称为“驸马山”。

  而龙台村当地的手工挂面也代代相传,蜚声遐迩。如今,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新疆、西藏及东南亚部分国家。龙台村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以核桃为主的干果和以蜜柚、西瓜为主的瓜果渐成规模。龙台村人还擅长竹编、弹棉絮等。龙台村除了“木龙”的民间传说,也不乏“真常观”“龙台寺”“笼子寨”等文化遗迹,还有劳动号子、“板凳戏”“打莲箫”等民间文艺。而守岁、婚嫁、祭祀、丧葬等古老民俗也一直传承。如今的龙台村正以文农旅融合的形式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亲致富。(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元松 田明霞 文/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