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川观新闻:经济总量首破3000亿元,绵阳靠什么突破?
发稿时间:2021-01-24 22:22   来源: 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 记者 梁现瑞 尹勇 祖明远

  ………………………………

  首破3000亿元!

  1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0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数据。其中一大亮点是,全省市州中,出现除成都之外的的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破3000亿元的城市——绵阳。

  时间回到3年前,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面向未来,省委主要领导嘱托谆谆:“相信经过几年努力,一定能够形成几个经济总量3000亿元到5000亿元左右的城市。”

  3年为期。省委的“相信”终于在现实中得到“确信”。尽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作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排行第二的绵阳,终于不负众望,率先撞线3000亿元。

  突破力从哪来?

  

W020210124718810340996.jpg

 

  统筹质与量

  规模与位次提升的同时,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绵阳经济总量此番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这是过去5年来,跨过的第二个千亿级台阶。

  2015年,绵阳经济总量突破1700亿元,两年后,即2017年,绵阳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也是除成都外首个迈入2000亿元台阶的市州。

  时隔3年,绵阳经济发展再次实现“关键一跃”,一举在全川地级市中率先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

  虽然从四川来看,这一跃,没有影响其在全省的排位,但如果放在全国,形势就完全不同。在2014年,绵阳在中国内地343个大中城市经济总量排名中位列第123位,但是到了2019年,这一排位跃升至93位。

  

W020210124718808912106.jpg

 

  这是时隔16年后,绵阳重新跻身全国百强,5年内攀升30位,速度之快,幅度之大,放眼全国,都非常罕见。2020年,这一位置有望进一步提升。

  速度加快,规模扩张的同时,掀开绵阳经济总量3000亿元的“表”,其“里”又怎样?

  看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2.3:39.0:48.7;重点产业中,六大重点产业产值增长4.8%,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工业结构,都更加优化。

  从效益来看,前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00多亿元,增长5.6%;实现利润总额107.37亿元,增长3.1%。在疫情冲击下,这一成绩殊为不易。

  质量,也表现在“钱袋子”上:从政府收入来看,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40.9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80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比上年增长8.8%。

  印证质量提升,还有几个注脚:“十三五”期间,预计绵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左右,PM2.5每立方米含量从47微克下降到31.98微克。

  

W020210124718810121725.jpg

 

  ↑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 郭超英 摄

  统筹点与面

  一方面狠抓项目的落实落地,一方面狠抓营商环境的改善提升

  新年伊始,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王者熊猫二代高端盖板玻璃生产线项目建设工地上,上百台施工机械穿梭忙碌,现场热火朝天。按照计划,这个投资20亿元的项目将在今年8月正式投产。

  放眼绵阳,这类正在建设的大项目数以百个。2020年,绵阳市共有265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名单,总投资逾近3800亿元。

  近年来,尤其是过去一年,当地通过狠抓项目,来抓落实,促投资。正是这批重大项目的落地推进,成为推动绵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力。在疫情冲击的严峻形势下,绵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

  

W020210124718810340996.jpg

 

  就在去年,绵阳出台抓项目促投资19条硬措施,市级领导牵头推进省市重点项目,严格落实市级领导推进重大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领导力量、工作力量、资源要素进一步向项目投资工作聚焦,确保重点项目更加高效推进,以项目加快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百个省市重点项目为点,背后的支撑是营商环境之面。

  近年来,绵阳围绕企业诞生、成长、壮大、注销全生命周期,不断探索、总结凝练出“五专”企业服务机制。

  其中之一是实行“各层级服务专员帮办代办制”,即让所有政府部门都能成为办事窗口,“随便进一扇门、办好企业所有事”,该机制去年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一省一案例——改革集萃篇”,作为四川经验向全国推广。

  

W020210124718808912106.jpg

 

  ↑创新工作方法,建设提速5个月、节约成本约20%。这是位于绵阳市涪城区临港经济发展区的智慧铁塔生产基地和通信产业研发基地项目,建成后,该项目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5G基础设施研发和制造基地。 郭超英 摄

  统筹新与旧

  一方面引进增量,一方面改造存量

  春节临近,位于绵阳的京东方B11厂,作为苹果iPhone12部分新机OLED屏幕的供应产线,正在抓紧生产,B11厂投资额达到465亿元。

  这是继成都B7厂之后的第二座可挠式OLED面板产地,也是绵阳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

  京东方是工业巨头,但在绵阳的经济体中,京东方还是个新人。放眼绵阳,类似的“新人”还多。

  5年来,先后有6个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入驻绵阳,引进实施超5亿元的项目多达80多个。

  

a_537864693088251904.jpg

 

  ↑1月21日下午,绵阳举行2020年绵阳市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0年,绵阳GDP总量实现3010.08亿,跃上了新的千亿台阶。 陈冠宇 摄

  正是这批新生力量,构成了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巨头的带动下,过去5年来,绵阳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8%,将全市制造业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新巨头的到来,既直接带动了整个经济规模的扩大,还有一个看不见的效果是,对于存量的带动作用。

  2018年,总投资超50亿元的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破土动工。这标志着,长虹,这家四川最大的制造业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改造前的长虹生产线,1100个工人年产能达210万台,改造后的生产线,1300名工人年产能达600万台,换句话说,通过技术改造,产能提高了近3倍。

  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在绵阳,作出这种选择的不只长虹,包括九洲等老牌制造业企业最近几年纷纷开展智能化转型,老树开新花,经济的活力激荡。

  

a_537864693088251904.jpg

 

  统筹前与后

  一手抓即期增长,一手蓄积长远动力

  赶在新年到来的最后时刻,2020年12月24日,省政府网站发布通告,批复同意设立绵阳科技城新区。

  按照批复,新区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包括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所辖的9个乡镇(街道)所属行政区域。

  按照规划,新区将建成科教创新资源集聚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绿色智慧宜居新城。

  

W020210124718808912106.jpg

 

  ↑1月1日零时,九绵高速公路青莲互通至张家坪枢纽路段正式开通试运行。按照工程推进计划,九绵高速公路北川段、平武段、九寨沟段建设正加速推进,预计3年内可实现全线通车。 郭超英 摄

  到2025年,新区功能基本健全,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产城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尽管在去年的经济大盘中,科技城新区尚未发力,但从长远来看,作为省级新区,科技城新区无疑将成为绵阳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一手致力于即期增长,一手蓄积长远动力,这也是绵阳抓发展的一大特色。就在2020年全市经济实现全新突破的同时,当地已经为未来锚定了更高的目标。

  前不久召开的绵阳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市经济实力再上台阶、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民生福祉显著增强。

  新目标已经确定,新空间正在拓展、新动力澎湃激荡,科技城绵阳,又将在3000亿元新台阶上开启全新征程。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