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2024年绵阳"两会"特别报道 > 正文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为绵阳高质量发展再谱新篇
发稿时间: 2024-01-17 09:09    来源: 绵阳日报

  数读 法院工作报告

  ■2023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17131件审执结110278件,结案标的额205.42亿元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审结刑事案件3495件,判处罪犯4562人

  ■守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打击养老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专项行动,审结刑事案件11件,判处罪犯42人,涉案金额2.13亿元

  ■全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法审结商事案件43619件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审结知识产权案件534件

  ■筑牢涪江生态屏障:审结破坏生态环境案件67件95人

  ■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审结行政案件1333件,创新行政争议“多元解纷+多方确认”模式审判时限同比缩短53天

  ■强化民生权益保障:审结民事案件19432件,审结婚姻家庭案件9960件,助力64个烂尾楼盘实现破茧重生

  ■兑现群众胜诉权益:执结案件48040件,执行到位金额72.45亿元,开展专项行动拘传427人次,司法拘留296人,判决拒执犯罪17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3332人次

  ■优化诉讼服务体验:立案诉讼事项流程由48小时缩减至20分钟;全年网上办理全域事项5386件,跨域立案2281次

  1月16日,绵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市中级人民法院代理院长张阳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庄严承诺,一字千钧,重如泰山。张阳在向大会作报告时说,2023年,全市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在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在市政府、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决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和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按照“实质化运行、优质化提升”工作思路,服务保障“五市战略”实施,做实做优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记者邓勇

  2023

  成绩单

  1

  依法能动司法,全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秉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理念,积极回应全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司法需求,依法审结商事案件43619件,努力为实施“五市战略”提供优质司法供给。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出台《关于涉企案件缓、减交诉讼费的规定》,设置“服务民营企业”绿色通道,常态化开展走访败诉企业188家,组织“讲法助企”课堂培训企业人员1720人次,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涉法涉诉法院专场10场。发布破产审判白皮书,建立预重整工作机制,依法审结破产案件23件。坚持挽救企业、挽救品牌原则,帮助重点企业争取政策支持,复产一个月即实现产值1.76亿元、税收1340余万元、200余名工人就业。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落实最严格司法保护,审结知识产权案件534件,同比上升11.36%,促进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发展。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设立科技城直管区人民法庭,实质化运行4个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三合一”审判改革,构建与中国科技城建设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格局。依法审结侵害专利权纠纷案件17件,判决侵权人赔偿金额69.75万元。

  筑牢涪江生态屏障。切实践行“两山”理念,服务“双碳”战略,审结制污排污、乱耕滥伐、非法捕猎等破坏生态环境案件67件95人,判令增殖放流鱼苗9200尾、补栽补种树苗570株。积极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加大涪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创新“纽扣法庭”工作机制,开展“河湖长+法官”生态防治。

  助推法治政府建设。监督和支持依法行政,审结行政案件1333件,同比下降8.08%。推进行政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创新行政争议“多元解纷+多方确认”模式,审判时限同比缩短53天,服判息诉率同比提升18.91%。聚焦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涉企行政案件审理指南,审结涉企行政案件408件,依法调解涉荣兴元集团公司行政补偿案,保障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和公平竞争。开展“三巡回”“三集中”活动,推动府院联动走深走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98.41%,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助力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

  2

  忠诚履职尽责,全力护航更高水平平安绵阳建设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推进平安绵阳建设,依法审结刑事案件3495件,判处罪犯4562人,切实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严厉打击颠覆国家政权、间谍、邪教等犯罪,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依法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件39人。加大对涉恐涉枪涉爆涉毒等犯罪打击力度,严惩重大责任事故、危险驾驶、高空抛物等犯罪,审结案件818件875人。切除贪腐毒瘤,审结贪腐案件37件43人,为粮食、国企等系统“拔脓除蛀”。联合市纪委监委开展常态化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活动。

  守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严惩治故意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审结案件39件98人。依法打击养老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涉众型犯罪,审结案件11件42人,涉案金额2.13亿元。依法全链条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审理案件356件752人,推进涉缅北回流人员案件处置工作。依法严惩金融证券犯罪,审结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犯罪案件14件,依法惩治农村侵占耕地犯罪,守护耕地红线。

  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力度。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为1639名律师提供在线立案服务4456件、案件排期避让提醒1182次。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刑事案件4件;坚持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为1040名被告人指派援助律师。加强司法救助工作,为经济困难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用562.09万元,发放救助款144.68万元。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挑战法律权威、挑衅公共秩序、侵犯人民利益的,依法严惩不贷。

  能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与党委、政府共建诉源治理中心30个,选派78名干警进驻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下沉村居网格加强诉讼解纷,诉前化解纠纷30860件。注重纠纷类型化治理,发送交通事故无争议赔偿项目先行赔付等司法建议9份。加强涉诉信访治理,强化领导包案、挂牌督办、来信必复,妥善处置12件重点信访案件,来信、来访率同比分别下降33.29%、55.68%。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审结金融纠纷案件4235件,依法处理涉供应链金融、私募投资基金等纠纷,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依法否定职业放贷、高利转贷、变相高息等行为效力,引导民间融资服务实体经济。

  3

  坚持人民至上,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坚持“如我在诉”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依法审结民事案件19432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不断增添司法为民成色。

  强化民生权益保障。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妥善化解教育、医疗、住房等案件1358件;深化家事审判改革,审结婚姻家庭案件9960件,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家庭教育令17份。服务“保交楼、稳民生”,建立复工复建司法保障机制,助力64个烂尾楼盘实现破茧重生,推动办理产权证25600余户。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健全轻罪记录封存、合适成年人参与等机制,审结涉少案件112件。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开展法治讲堂、庭审进校园等活动124场次。强化涉军维权审判工作,优化快审快执绿色通道,坚决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兑现群众胜诉权益。持续用力推进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执行联动机制改革,执结案件48040件,执行到位金额72.45亿元。常态化开展涉企业、民生等重点案件执行行动,为金融机构回笼资金18.71亿元,为企业清收债权47.74亿元。保持强制执行高压态势,开展“雷霆2023”“凛冬风暴”等专项行动,拘传427人次,司法拘留296人,判决拒执犯罪17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3332人次。坚持善意文明执行,充分运用执行和解手段,对10742件执行案件达成和解。积极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帮助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4.31亿元。推进执行一体化改革,启动全省首批执转破改革、解决送拘难试点,强化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

  裁判引领社会正气。发挥司法裁判价值导向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书释法说理。创新“一案一视频”宣传模式,推出“绵法答案”“燕之有理”等普法节目216期,拍摄普法微视频78个,其中,《你,真的够聪明了吗》等3部微视频获全国法院“金法槌奖”、全国法院“百优新媒体作品”。

  优化诉讼服务体验。持续升级“24小时全域诉讼服务体系”,构建“一网通办”闭环诉讼服务模式,将立案诉讼事项流程由48小时缩减至20分钟,全年网上办理全域事项5386件,跨域立案2281次。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结合区位特点、群众需求分类培优人民法庭,打造“铁永托”“尔玛”等特色调解室,就近、及时、快速化解纠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解纷机制柔性高效、灵活便捷的优势,与全市18个部门、121家调解组织和社会公益团体建立诉调对接机制,诉前分流调解纠纷38694起。深化“繁简分流”,一审民事案件速裁程序适用率达71.95%,平均审理天数较普通程序少44.31天。

  4

  坚持全面从严,努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法院队伍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狠抓思想政治、文化宣传、纪律作风建设,加快推进法院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年以上长期未结、久押不决案件存量清零,形成司法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等调研成果。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化组织政治轮训,组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教育引导全体干警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严格落实向市委、市委政法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制度,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建引领,全市11个基层法院结对开展党建和文化共建,合力创建“法润绵州+”党建品牌。建立“党课+审执+实践”党建工作模式,实施“机关党建-业务量化工程”和“后进支部提升工程”,持续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

  规范审判权力运行。压紧压实院庭长监督管理职责,制定《四类案件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实施院庭长阅核制度,促进“充分放权”与“有效监督”相统一。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成立案件质量评查委员会、法官惩戒委员会,完善案件评查闭环机制,倒逼案件质量提升,一审改发率3.35%,同比降低0.88个百分点。全力清理一年以上长期未结案件,对超9个月以上未结案件提前预警、逐案清理,化解长期未结案件249件。加强对上诉、发回重审等审判环节时限管理,开展衍生案件治理,一审服判息诉率提升至90.89%,为近年来最好水平。优化审判管理模式,实行每季度“一院一策”目标提升计划,科学设定均衡结案指标,促进办案质效稳步提升。

  培育“三高六质”队伍。实施专业法官“导师领军”计划,系统性开展审判实务、司法作风和政务礼仪培训。创新审判业务专家梯次培养模式,开办“子云讲堂”“子云论坛”,选派优秀年轻干警与高校名师建立“1+1”精准培养机制。开展新时代法院文化作品创作、“浅草”文化建设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培育干警“忠诚为民、崇法尚德、公正廉洁”精神品格。突出绵法文化,一院一品完善“文化四室”建设,打造特色文化阵地;展现绵法精神,创建文化品牌,创作《法治追梦人》等12个文艺作品,不断培育“三高六质”精神内核。

  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在全市法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司法作风专项整治行动,分层次全覆盖开展廉政提醒谈话,筑牢廉洁司法“防火墙”。深入开展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专项整治,通过查问题、促整改、抓落实,严惩“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坚决抵制和惩治司法掮客。积极支持派驻纪检监察组依法履职,支持“挖深查透”“一案多查”。切实发挥巡察监督作用,两轮全覆盖审务督察11个基层法院,专项政治督察、司法巡查江油、高新法院,发布督察通报15期。

  5

  坚持接受监督,不断加强和改进法院各项工作

  以强监督为方向,增强接受监督的主动性、自觉性,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持续提升工作水平。

  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主动报告法院重点工作,专题报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等工作,认真办理、及时答复代表意见建议,切实将其转化为公正司法的具体举措。常态化推进代表联络,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组织旁听案件庭审111场1086人次,有效增进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认真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向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通报依法履职情况,认真办理委员提案9件,推动法院工作不断进步。依法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认真办理检察建议,依法审理抗诉案件。

  一年来,全市法院共有30个集体,104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奖励,104篇案例、学术论文获省级以上学术奖项或在期刊发表,9篇案例入选最高法院、省法院专项典型案例发布,李维被省法院荣记个人二等功,刘汉春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涪城法院民一庭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

  2024

  全市法院工作这样干

  2024年,全市法院总体工作思路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做实做优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奋力谱写绵阳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保障。

  坚持政治引领培根铸魂捍卫“两个确立”

  不断深化和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常态化开展政治轮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忠诚核心、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更好在全市法院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将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市委工作安排贯彻落实到法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谋划和推动法院工作,切实把讲政治和讲法律统一起来。

  坚持能动司法担当作为全力服务大局

  聚焦“五市战略”,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以更高水平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的保障力度,努力以更透明的裁判规则、更规范的司法政策、更精准的服务保障,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重点聚焦高科技和国防军工技术领域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助力加快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主动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推动更多矛盾源头化解、就地和解,一体助力平安绵阳、法治绵阳建设。

  坚持司法为民用心用情回应群众期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为群众办实事”机制,从老百姓最盼、最急、最怨的突出问题入手,推出更多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涉诉环节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优化全域诉讼服务体系,积极丰富服务场景和服务内容,为当事人、律师提供全方位、网络化、智能化在线诉讼服务。着力加强人民法庭建设,就近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让人民群众成为法治建设的最高评判者和最大受益者。

  坚持守正创新务实改革提升司法效能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压紧压实院庭长带头办案和监管职责,不断完善司法权力制约监督和责任体系。看齐绵阳科技城定位,加快信息化“智慧升级”,统筹推进两级法院信息化基础优化升级、数据存储备份、无纸化办公办案等项目建设。健全案件“动态式调整”模式,加强人案比例分析研判,推动审判资源向“人案矛盾”突出法院和部门倾斜。

  坚持严管厚爱持之以恒建强法院队伍

  以打造“全省领先、全省权威”的专业化审判团队为目标,持续实施“三高六质”法官培养计划、专业法官“导师领军”计划、干警履行职务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法官团队战斗力。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警,严格落实“三个规定”等铁规禁令,提升司法能力,改进司法作风,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接受监督,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法院工作。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