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看见科技创新的“破圈”力量
——2025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侧记
发稿时间:2025-07-19 08:03   来源: 绵阳日报

  □记者 郭若雪 杜亚菲 刘曾太 陈冬冬

  盛夏七月,万物竞秀,科技城的创新脉搏愈发强劲。

  7月18日,2025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举行,耀眼的“科技蓝”如星光,引导着络绎不绝的嘉宾走进会场,在科技城的智慧碰撞里,看见绵阳科技创新的“破圈”力量。

  强音,光影与思想的交汇

  这是一次科创成果的礼赞——随着一个个绵阳市2024年度“重大科技进展”公布,镌刻出一年来绵阳的创新脚印。

  这里有科幻照进现实。2024年7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出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D11,在国内首次应用于某智慧工厂3C制造场景,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这里有突破“卡脖子”技术。西南科技大学围绕海上核应急放射性监测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实现了大范围海域实时、原位应急监测,填补了我国海上核应急体系空白;

  这里有创新成果面向市场。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国内首款深度二强超强耐摔盖板玻璃(Panda-F.Loong)量产及工程化应用技术研制,填补了国内高端盖板玻璃空白……

  大荧幕上,一项项成果、一个个数据,如同嘹亮号角,奏响绵阳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城市的强音。

  “目前,绵阳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我对项目在绵阳的发展充满信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叶志镇表示,与绵阳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后,将是名副其实的“强强联合”。

  突破,触摸科技创新脉搏

  这是一次科创智慧的突破与集结——透过会上发布的7个“绵阳造”最新产品,可窥见绵阳的创新之姿。

  会上,优理奇机器人uni-module关节模组设备、城市级量子城域网、WP120航空涡喷发动机、卫星遥感地灾隐患筛查平台等7个科创新品重磅发布。

  “我们采用行星减速器结构,攻克了高精度控制难题。”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杨丰瑜介绍,该模组在自重与负载的平衡上实现了突破,“重仅500克,却能输出超60牛米的峰值力矩,这款关节模组足以拉动一辆静止的奔驰轿车,成功实现了在关节模组里面‘精度、自重、负载’不可能的三角难题。”

  奋力突破、勇为人先,这是绵阳“向科技创新要答案”的写照。

  随着2025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议程的接续推进,涌动的心潮在每个人的胸膛中渐渐掀起波澜,与会人员听到频率最高的词是“自主创新”,感受最深的是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取得的飞速发展,得到启示最多的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未来,信心照亮发展之路

  这是一次扬帆奋楫的起航——会上,绵阳市人民政府与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四川神工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个项目合作协议成功落笔签约,让绵阳科技“富矿”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出“科创之花”。

  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先进辐射技术及医工应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先后授牌、揭牌,当红绸缓缓落下,绵阳科技创新又迎来一大盛事。

  “后续,我们将通过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资源,形成跨领域协同攻关机制,打造集研发创新、训练验证、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大会现场,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主任李耕透露出未来航向。

  从签约现场到生产一线,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正在绵阳这片土地上不断孕育出新业态。

  “我们相信,随着这些项目团队在绵阳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形成新的增长点,将会为绵阳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绵阳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光明表示。

  信心如炬,未来可期。面向未来,绵阳还将坚持创新引领,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