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全国先进工作者胡祥雨:以“铁脚板”丈量责任,用科技解码团圆
发稿时间:2025-05-06 08:57   来源: 绵阳日报

    在公安系统里,“打拐”民警是个特殊的“工种”。他们面对的不仅是错综复杂的案件,更是无数家庭跨越时空的思念与等待。

  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绵阳市公安局打拐民警胡祥雨以科技赋能传统侦查,构建起“公安大数据+AI人像比对+互联网开源情报”的智慧打拐新模式。他踏遍20余省,累计解救失踪被拐人员790名,重新定义了新时代劳模精神。

  胡祥雨的故事,是当代劳动者“智慧+汗水”双重奋斗的缩影。

  “血样我已经寄出了,邮政快递员取走了,你收到了吗?啥时候能有结果……”4月21日,记者来到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队时,胡祥雨正在与案件当事人母亲通话,母亲的焦急从一连串问题中流露出来。

  1989年,家住陕西某山村的5岁男孩小崔与哥哥在村里玩耍,不慎走失。36年间,小崔的母亲与哥哥从未放弃过寻找他的念头。

  今年3月,小崔母亲与哥哥在网上看到胡祥雨工作室的新闻报道,决定向胡祥雨求助,将最后一线希望倾注于此。胡祥雨团队迅速采集当事人家属生物样本,完成DNA比对分析,最终在山东青岛找到一例疑似人员。

  胡祥雨拨通了小崔的电话,进行基本情况确认。“我记得我家房子在山上,附近有小河。”小崔尽力回忆着,跨越36年的寻亲,燃起了新希望。

  这场重逢的背后,是DNA亲缘比对的科技赋能。“以前DNA比对就像大海捞针,必须亲缘双方信息都被采集到系统里才能匹配。”胡祥雨指着电脑里密密麻麻的文件夹解释道。

  公安部于2023年开发的“同亲缘人脸识别系统”,彻底改变了这一困境。如今只要录入失踪者照片,系统即可从模糊的老照片中提取面部特征,在户籍、学籍等数据库中智能匹配相似面容,即便被拐者已更名改姓,仍能通过亲属的面部特征,结合祖源分析锁定范围。

  技术飞跃并未让胡祥雨停下脚步。“公安科技为我们侦办案件提供了很大助力,比如可以将寻亲范围从全国缩小到某个县城,但是具体到个案,祖源分析比对范围仍然很宽泛,需要民警人工排查。”胡祥雨说。

  为此,胡祥雨建立起“24小时响应”机制,主导采集录入涉拐DNA样本9000余份,累计接受全国寻亲求助55000余次,现场接访群众3200余人次,在键盘数据与现场足迹交织的刑侦战场上,践行新时代的“铁脚板精神”。

  2025年春节后,胡祥雨工作室新增了第400面锦旗。“能铺满半个操场”的锦旗背后,是胡祥雨在反拐寻亲工作中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每天基本在电脑和手机之间切换,有时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对着电脑持续排查比对,现在眼睛已经老花了。”工位上的3面显示屏是胡祥雨最熟悉的工作“伙伴”。面对“值不值得”的提问,他总说:“如果一个家庭能团圆,哪怕概率再低也要试。”

  胡祥雨办公桌上有一张照片,“这是我被评为‘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时与老前辈崔道植的合照。”胡祥雨颇为激动地向记者介绍,“崔老是全国刑警的榜样,对我而言就像‘追星’一样。”胡祥雨坦言,正是榜样带来的信念感支撑他走过无数至暗时刻。

  当被问及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意义,这位惯于冲锋的硬汉、人民群众口中“有温度的胡叔叔”说:“荣誉属于所有等待的家庭。”(记者 鲁文林 杨方彧 刘曾太)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