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绵阳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25%。今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如何构建起“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近年来,全市各地建设了一批助老“幸福餐厅”,以及集长期照护、日间照料、居家照护等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通过市场化专业运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不过,有市民也发现,身边个别养老服务综合体和幸福餐厅的实际运营情况不佳。
建而未用、用而难续 项目遭遇运营困境
在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永兴镇飞云大道中段,蓝底白字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招牌格外醒目,上面写着能提供医疗、助餐、日托、智慧养老、文娱教育服务。但走近发现,每扇玻璃门均被上锁。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屋内还处于“毛坯”状态,地上摆放着水泥、推车等装修材料和工具。
“招牌打出来快一年了,门一直锁着。”周边居民告诉记者,大家都很期待这个养老服务综合体的建成,可等了这么久,还是看不到进展。
居民李大爷已年过七旬,每天都会来这里张望,心里很不是滋味,“岁数上去了,子女上班走了一个人在家孤孤单单,就想有个耍的地方,吃饭的地方,老年人在一起也没这么孤独。”
挂了牌,为何迟迟没有运营?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2023年6月,永兴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就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运营单位。但2024年9月,该运营单位因自身原因,申请退出了运营,因此有所延误。
在经开区三元幸福餐厅,周边居民告诉记者,餐厅早在去年7月就已经完成了装修,但他们不明白,为何迟迟没有开业。“我们都盼着开张,老年人就不用自己做饭了。”
对此,三元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幸福餐厅也是因为没有招到运营商,至今仍然搁置。
游仙区小岛社区为老综合服务站于2022年11月16日正式运营,主要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就餐便民服务。当时还计划以该综合服务站为载体,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服务项目,除了用餐服务外,还会适时开展老年人公益活动,比如免费理发、体检、书法兴趣班、读书会、普法活动等,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然而去年中秋节后,为老综合服务站的招牌就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夜市餐馆的后厨。
从“叫好”到“退场”,为老综合服务站倒闭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位置偏僻,来就餐的人员较少,持续处于亏损状况,运营商就选择了退出。”绵阳市民政局养老服务与事业发展科科长黄国鑫说。
如何从“建起来”到“能长效”?
一个个“建而未用”“用而难续”的案例,折射出个别养老服务设施“建成易、运营难”的现实困境。而“建得起来、持续下去”才是检验民生工程的核心标准。
如何破局?市民政局回应,接下来,将通过优化设施布局、引入专业运营,以及加大政府扶持等方式,努力构建“建得成、用得好、能长效”的养老服务生态。
优化设施布局:如老年助餐点,将布局在人口密集度高、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助餐需求较大、交通相对便利、区位相对优越的位置。
引入专业运营:引进九如城、光大百邻帮等国内头部企业和通用环球青鸟等央企,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增强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能力。
加大政府扶持:根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人数、服务项目、服务质量等指标,给予相应的运营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按规定落实税费优惠、水电气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等政策。
记者手记
养老服务需要“硬投入”与“软着陆”的双重智慧
养老服务设施从规划布局到长效运营,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持久战”。完全依赖政府包办不可持续,完全市场化又可能背离公益属性。如何找到政府“托底”与市场“造血”的最佳平衡点,考验着治理智慧。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既需要基础设施的“硬投入”,更需要运营机制的“软着陆”。毕竟,民生工程的价值不在于挂牌多少,而在于有多少老人能推门而入;养老服务的温度不在于建设数据,而在于热乎的饭菜能否端上老人的餐桌。
(舆论监督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