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名家开讲·涪江讲坛”第二十一期在绵举行
读懂“李白的乡愁”
发稿时间:2025-04-13 07:36   来源: 绵阳日报

  绵阳新闻网讯 近日,由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的“名家开讲·涪江讲坛”第二十一期在绵州大剧院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应邀作《李白的乡愁》主题讲座。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直没有归乡,但他一直在用诗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李白如此热爱自己的家乡,思念养育他的家乡山水,但他为何不回到家乡?蔡丹君以这个问题开始了当天讲座。她认为,家乡蜀地对李白有着强烈的乡愁羁绊。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述“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暗示家乡对他文化人格的塑造,家乡的历史文化滋养,丰富了他的想象。

  家乡的山水给李白留下深刻记忆。在他的笔下,家乡的山水就是仙境。蜀地自古多游侠,李白少年时曾“任侠击剑”,他在《侠客行》中的侠客形象或源于绵州地域文化的影响。侠客“功成身退”的理想,是他对故乡精神中自由与超越性的怀念,而李白一直在表达自由与超越,这精神的源头就来自家乡。

  蔡丹君认为,在李白的诗歌中,“异乡处处有绵州”。比如《宣城见杜鹃花》,他在宣城看到了杜鹃,触发对蜀地的思念。《静夜思》中的明月,或许就是《峨眉山月歌》中的那轮山月。

  李白为何无法还乡?蔡丹君认为,李白在异乡流寓大半生,到倦旅思归的暮年时,故乡早已不是原来那个故乡了。父母故去,兄弟、妻子长年分离,天各一方,前辈或同辈旧交也凋零殆尽了,只能将他对故乡的思念写在一首首诗中。在暮年病重时,他在《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中,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

  蔡丹君在讲座中谈到,李白的乡愁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生命源点的哲学回望。他自从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后再没有返回蜀地,故乡成为他“回不去的远方”。他对故乡的记忆,被提炼出自由、仙逸等抽象符号。他通过诗歌重构故乡,使其成为对抗漂泊苦难的精神力量,最终构成了唐诗影响后世不绝如缕的乡愁诗学的底色。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认为这次讲座受益匪浅,讲座以“乡愁”解读李白,让大家对李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听众刘先生说,作为李白的家乡人,他一直无法理解李白为何不回到家乡,但在听了讲座之后他“有点懂了”。

   (记者 张登军 唐云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