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师,公益培训班还有没有候补学位?”2月20日9时,绵阳市文化馆培训部主任罗成岗接到一位市民打来的电话。
这位市民喜欢播音主持,但“艺荟时光”2025年绵阳市文化馆公益培训班播音主持课程学位早在17日就被抢完了,她并不“死心”,想看看有没有临时取消报名的。罗成岗进入报名系统,所有课程显示“已报满”。他随即回复道:“确实没有,馆里正在想办法解决学位不够的问题。”
绵阳市文化馆在2010年面向市民启动艺术公益培训,共设置6门课程。2017年“三馆”免费开放后,根据市民需求对课程进行优化调整,培训项目逐年增加到22个,并逐步完善延时服务班、寒暑假未成年公益培训班,实现各个年龄段、上班日、休息时段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公益培训班的学员完成阶段学习后,市文化馆每年都要举行“群星璀璨”优秀群众文艺展演,展示学习成果。同时,学员们回到所在的社区、社会文艺团队后,积极参加社区文艺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带动了更多的市民参加培训。
“艺荟时光”2025年绵阳市文化馆公益培训班于2月15日发布报名信息,17日9时启动在线报名,电子钢琴班、古琴班、美妆班、花艺班的55个学位4分钟就被抢完。15分钟后,11门课程的265个学位满额。到17时,21门课程的525个学位、200余个候补学位全部被抢完。
这几天市文化馆不少工作人员都接到“熟人”电话,想调剂一个学位,但都遭到了拒绝。公益培训班为何会如此紧俏?
绵阳市文化馆馆长刘瑜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惠民深入开展,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从而带热了文化馆的公益培训。
怎样解决市民学习热情高、但学位不足的问题?
目前,绵阳市文化馆拟与部分社区合作,延伸服务手臂,计划开展公益培训进社区,在城区大型社区试点“点单式”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根据居民需求确定培训课程“点单”,让市民就近享受更加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福利。
记者手记>>
绵阳市文化馆的公益培训班为何会这么火?
绵阳市文化馆针对市民的文化需求,开展精准化、分众化服务,让文化资源真正进入百姓生活,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创新实践、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生动注解。
培训班日益增加的文艺课程设计,市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变化,是社会价值取向的真实体现,说明人们在物质生活富足后,开始追求精神的栖居地,这不仅是文化自觉的表达,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真实表现。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