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涪城聚焦“箭星器数”精准发力,加快打造航天产业生态圈 ——
“星空之眼”映射科技城产业跃迁
11月11日上午,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测控中心内,技术人员正紧盯着屏幕上流动的数据。千里之外,一颗名为“涪城一号”的卫星掠过苍穹,将其敏锐的“目光”投向巴蜀大地。它在轨运行了800多个日夜,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望者。
今年2月,宜宾市筠连县突发山体滑坡。危急时刻,“涪城一号”穿透云雾与夜色,第一时间传回高分辨率SAR影像。通过AI算法快速处理,短短几小时内,一张清晰地标定滑坡体与影响范围的地表形变图,便通过网络直达抢险救援前线指挥部。
“传统灾情信息获取常受制于天气和夜间条件,而我们的SAR卫星能全天时全天候工作。”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诚介绍,这项技术正将灾害应对从被动响应推向主动预警的前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着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一系列战略任务。这股强劲的东风,在绵阳这片创新的热土上,正激荡出澎湃的回响。
在天仪研究院的实验室内,“绵阳星座”组网进度图清晰地显示着宏伟蓝图:目前,已成功发射3颗SAR卫星,后续3颗正在研制,预计今年底将陆续总装下线,适时启动发射。
“预计明年这6颗SAR卫星将全部发射升空,标志着‘绵阳星座’实现全面组网。”张诚的语气中充满期待,“以四川省为例,届时可实现每日覆盖成像一次,6小时内完成重点区域精细观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将更加精准及时,城市建筑安全评估将拥有更强大的数据支撑。这套由绵阳孕育的“星空之眼”,将显着提升全省城乡全域综合风险感知能力,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这正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科技自立自强在民生领域的生动映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让四川绵阳工业园重点产业链工作专班负责人魏赵津感触尤深。
“全会关于‘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部署,为我们推进航天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魏赵津认为,航天强国建设远不止于太空探索,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必将带动产业链全面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这一战略思维,已在绵阳市涪城区结出了硕果。近年来,涪城以四川绵阳工业园为依托,抢抓国家支持商业航天发展机遇,精准引进行业领军企业。目前,已沿链聚合航空航天领域各类企业46家,形成了覆盖火箭发动机制造、试车和卫星研发、数据应用等的特色产业链,一个充满活力的航天产业生态圈初具规模。
从一颗卫星的突破到一个产业集群的崛起,绵阳的航天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地方依托自身优势服务国家大局的缩影。
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心区,涪城拥有深厚的科研底蕴和人才资源。如何将“国之大者”与“市之要事”相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明了方向。涪城聚焦“箭星器数”(火箭、卫星、航天器、数据应用)四大核心领域精准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下一步,涪城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壮大航天产业,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记者 尹秦 王泽宇)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