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工作报告用数据讲话、用案例佐证,内容精准到位。”“过去一年,绵阳法院为建设平安绵阳贡献了法院力量,在破产审判领域,有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市法院围绕中心做了很多工作,解决了许多难题,努力兑现群众胜诉权益,传递了法律温度。”……1月16日,参加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们在分团审议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对过去一年法院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对报告表示赞成。
在代表们肯定和赞成的背后,是绵阳法院2024年交出的那份不俗的“成绩单”。
1月16日,绵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阳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过去的一年,绵阳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努力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2.13万件,审、执结11.21万件。”张阳在向大会作报告时,发言掷地有声。
数读 法院工作报告
2024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2.13万件,审、执结11.21万件
审结一审涉企案件3.22万件,诉讼标的261.86亿元
审结一审行政案件795件,全市行政一审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7.04%
审结一审刑事案件2443件,审结故意杀人、抢劫等案件35件53人
化解债务13.61亿元,盘活土地、房屋93.56万平方米
健全完善涉众型案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审慎化解涉众型案件4426件
全年执结案件3.63万件,执行到位85.51亿元
推出48项“掌上办”诉讼业务,网上立案1.67万件,全域通办5451件
最高人民法院18项审判质效重点指标达标率100%,10项指标优于全国合理区间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专题报告“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工作,认真办理、及时答复代表意见建议11条,组织旁听案件庭审58场492人次
制作原创普法视频286个,人民法院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采用刊载宣传稿件78篇,禁毒宣传视频《选择》全网浏览量达110万,《跨越》《谎言》获全国法院“金法槌奖”
2024 成绩单
牢记“国之大者” 在护航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司法担当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实“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要求,审结一审涉企案件3.22万件,诉讼标的261.86亿元。服务“产业强市”战略,开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打造“法润涪商”司法品牌,法院牵头的营商环境考评指标2项获得优秀,居全省前列。印发《涉企案件快速办理工作指引》,涉企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缩减至29.03天。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围绕“科技立市”战略,加强对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375件。聚焦市委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召开法治化营商环境座谈会,走访长虹、九洲等科技创新主体20家,助力打造一流科技创新法治生态。联合出台《保障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联席会议意见》,构建知识产权创新、运用、保护“一体化”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助力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破产企业市场退出机制实施意见》,深化破产事项府院联动,29家资不抵债、拯救无望的企业快速出清,12家仍具潜力的企业实现快速重整、和解,恢复经营,化解债务13.61亿元,盘活土地、房屋93.56万平方米。实质化运行园区“法官工作站”,开展“讲法助企”活动,强化助企纾困,依法促成3768件涉企执行案件和解,营造诚信健康市场环境。
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相结合,审结一审行政案件795件。推进行政案件繁简分流,简案一审审判时长缩减至27天。建立行政案件诉讼风险预警机制,发出预警通知176次,全市行政一审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7.04%。
坚持司法为民 在守护高品质生活中传递司法温度
全力保障民生权益。坚持“小案件”守护“大民生”,用心保障“幼有所育、劳有所得、老有所养”。擦亮“香樟树”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选派135名干警担任法治副校长,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函》317份。审结一审家事案件8341件,贯彻涉农民工工资案件“三优先”原则,兑现农民工工资3.71亿元,护就业更“安薪”。
全速兑现胜诉权益。践行“如我在执”理念,全年执结案件3.63万件,执行到位85.51亿元。鼓励主动履行,探索“执前督促”机制,25.37%的执前保全案件当事人主动履约。亮剑强制执行,探索“执行110”办案模式,发现可兑现财产5230余万元,拘留520人。开展“春雷”“涉金融债权”等专项行动,兑现涉民生案款8.91亿元,清收涉金融债权6.97亿元。实行疑难案件跨域交叉执行,坚决纠治消极执行、拖延执行,化解长期未结执行案件1399件,兑现案款3.79亿元。
全域提升诉讼服务。健全“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全国通办”的诉讼服务体系,推出48项“掌上办”诉讼业务,网上立案1.67万件,全域通办5451件。在全省率先建设全市法院集约送达服务中心,平均送达时长减少至1.97天,公平正义更快抵达。释放数字法院建设成果,建成24小时自助法院12家、“共享法庭”72个,诉讼事务随时可办。推进“12368”诉讼服务热线“工单式”办理,群众来电有呼必应。实施无障碍诉讼环境改造,推出上门立案、线上审理等服务,使“有碍”变“有爱”。
全心回应群众诉求。坚持人民至上,积极回应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依法办理涉食品、药品案件,让群众吃得安心。护航“旧城改造”重大部署,保障1967户民生项目有序推进,让群众住得放心。牢记殷殷嘱托,发布《蜀道翠云廊梓潼段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持续加强生态司法保护力度,让人居环境舒心。
深化平安建设 在助推高水平安全中展现司法作为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依法履行刑事审判职能,审结一审刑事案件2443件。严惩严重暴力犯罪,审结故意杀人、抢劫等案件35件53人。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50件56人。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健全涉众型案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审慎化解涉众型案件4426件。统筹风险房企涉诉债务处置工作,保障10个问题楼盘顺利交房,推进1个地产破产重整转清算案,帮助133户业主顺利办证。
全面融入基层治理。积极入驻综治中心,诉前调解纠纷同比增长21.14%,调解成功率达94.57%。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乡贤、村干部等“地熟、人熟、事熟”的调解优势,16.52%的案件化解在基层。加强纠纷类型化治理,建立同类型纠纷“分流、调解、速裁、快审”机制,全市物业纠纷同比减少47.11%。
引领社会良好风尚。通过规制“知假买假”、适用自甘风险等,以公正裁判为社会树立行为规范。制作原创普法视频286个,人民法院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采用刊载宣传稿件78篇,禁毒宣传视频《选择》全网浏览量达110万,《跨越》《谎言》获全国法院“金法槌奖”。
聚焦提质增效 在深化司法改革中抓实公正与效率
纵深推进司法改革。全面落实司法改革要求,完善《法官审判权力和责任清单》,严格执行院庭长阅核制度,对刚性监管范围案件“应核尽核”。建立“以电子归档为主,纸质归档为辅”的案件归档模式,纠纷在院时间同比缩短32.3天,经开等6个法院的上诉案件流转效率同比提升75.45%。
全面优化审判管理。坚持质量优先、兼顾效率、注重效果的审判理念,最高人民法院18项审判质效重点指标达标率100%,10项指标优于全国合理区间。开展长期未结案动态清零专项行动,三年以上长期未结案(不含破产案件)全部化解。优化重点案件交叉评查机制,倒逼审判质量提升,一刑事裁定书入选全省法院十佳裁判文书。
迭代建设数字法院。统筹两级法院资源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智慧安防、智慧警务等系列重点项目,筑牢数字法院基础。一体推进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档案单套制和电子卷宗编目提级管理改革。深化数助治理,加强司法大数据分析研判,围绕民生热点、社会治理等领域,发送司法建议174份。
坚持严管厚爱 在全面从严治院中锤炼高素质队伍
全面加强政治引领。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高质量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向市委、市委政法委和上级法院党组专题报告33次。坚持抓党建促审判,打造“徽徽相映”党建品牌矩阵,“法耀梓光”等品牌获评全省法院优秀品牌。
着力锤炼担当本领。常态化开展政治轮训,分层分级推进与行政机关“同堂培训”、与异地中院“联合参训”、线下线上“常规组训”,先后调训87期481人次。深化院校合作,联合西科大常态化开展“子云讲堂”和“子云论坛”业务培训,在研学共进、资源共享中不断提升审判能力。实施审判精品战略,做优司法调研,形成《司法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等6篇专题调研报告,成功承办全省法院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调研论文获奖数居全省前列。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先后召开干警警示教育大会、条例解读培训会,组织公职人员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18场1586人次,党纪意识更加牢固。建立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记录报告信息1.41万条,治院机制更加完善。做细日常监督,聘请20名各行业人士担任法院特约监督员,常态化开展司法巡查、审务督察和纪律作风检查,司法作风更加优良。
2025再出发
202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25年绵阳法院工作怎么干?张阳表示,绵阳法院将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做实做优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奋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绵阳图景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保障。
高举旗帜、感恩奋进,更加坚定坚决筑牢政治忠诚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法治自信,自觉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审判执行全过程、各方面。
立足职能,挺膺担当,更加有力有效服务经济发展
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围绕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聚焦人工智能、激光技术运用等5大领域,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助力绵阳创新能级提升。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惩治各类犯罪,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公正高效、便民护民,更加用心用力回应人民期盼
践行人民至上,树牢“如我在诉”理念,切实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优化全域诉讼服务体系,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最大努力实现基层矛盾纠纷止于未发、解于萌芽。
创新破难、改革破题,更加高质高效提升审判能力
从审判理念、审判机制、审判管理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加强“立审执”各环节衔接配合,推进矛盾纠纷一次性解决、实质性化解。压紧压实院庭长监督管理和带头办案职责,细化落实院庭长阅核制,加强案件质量全生命周期监管,持续提升审判质效。加强数字法院建设,以数据化信息化赋能审判管理提质增效。
固本强基、勤廉并重,更加从严从实打造过硬队伍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一体融合推进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坚持把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干警实务锻炼、专业训练,优化青年干警成长路径,打造“子云文化”矩阵,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审判人才。坚持严管就是厚爱,开展“严明法纪·公正司法”专项活动,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等铁规禁令,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队伍。
(记者 邓勇/整理)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