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北川
【北川】让永不褪色的“国防绿”在乡村振兴中熠熠生辉
发稿时间:2024-09-18 09:18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北川是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重要途经地,是抗美援朝特等功臣陈开茂的家乡。 近年来,北川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重要论述,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通过做优技能培训,搭建创业平台,创新招聘模式,强化典型带动,用心用情引导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努力成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和乡村经济发展领头雁,书写新时代篇章。


  北川是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重要途经地,是抗美援朝特等功臣陈开茂的家乡。

  近年来,北川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重要论述,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通过做优技能培训,搭建创业平台,创新招聘模式,强化典型带动,用心用情引导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努力成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和乡村经济发展领头雁,书写新时代篇章。

  在北川,7029名退役军人,他们扎根农村、担当作为,冲锋在经济建设前线,创业在广阔乡村田野,建功在推动当地发展一线,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北川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发挥军人特长 开办实践教育基地

  9月6日,位于永安镇的北川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又迎来一批集训人员,基地负责人李胜带领工作人员为这批学员进行多个项目训练。

  李胜是一名退役军人,20多年前曾在武警绵阳支队服役,退役后在一家央企工作。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受伤的妻子、丈母娘被武警部队官兵接力救援,作为曾经的武警战士,就有了创办一所安全应急培训基地的想法,普及更多应急救援知识和减灾防灾技能,同时为更多群众服务。

  2016年,李胜辞去央企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立四川纳森户外运动有限责任公司,在永安镇元门村开办了北川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经过多年发展,该基地已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复合、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基地,并研发了“禹羌文化、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成人团拓”五大核心课程体系,以满足中小学生以及群众对综合实践教育的需求。

  目前,该基地被授予“四川省研学基地”“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截至2023年,基地累计接待研学人员5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已接待研学人员6万余人次。

  综合实践基地的成功运营,也给当地村民和退役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据了解,基地先后有100多名退役人员在这里就业学习,学成后再回到家乡创业;30余名当地村民在经过培训后,成为基地专职工作人员。

  基地旁上百亩的蔬菜园是周边村民流转出来的,以供研学的孩子进行劳动实践。村民在得到基地租金的同时,也会挣得一笔菜园的管理费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学人员到来,基地就近大量采购当地群众的禽类、蔬果等农副产品,有效解决了群众的销售难题。据不完全统计,基地每年购买周边群众农副产品达300余万元。

金龟村猕猴桃喜获丰收

  瞄准水果产业 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这段时间,永昌镇金龟村的猕猴桃喜获丰收,该村党支部书记、金龟惠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刚,每天不停地接打电话,忙着安排寄递猕猴桃。刘刚说,猕猴桃的销路很重要,村委会前期已经到沿海城市跑市场,打开了销路,前几天才向上海和广州运送了10多万斤猕猴桃,市场反馈相当好。

  1995年,刘刚参军入伍,在部队服役期间,多次立功受奖,并光荣入党。退伍后,先后到深圳、山西务工,到2016年返乡前,他已经是位小老板了。

  2016年,他接到村里的电话,希望他能回来带领村民致富增收,刘刚就像接到部队命令一样,二话不说就回来了,2016年底,他被任命为金龟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金龟村还是省级贫困村,刘刚与村干部们商量,邀请农业专家抽样检验村里的土壤,科学论证金龟村适宜发展的产业。根据检验结果,该村的土壤适合水果种植。

  刘刚带领村干部在政府支持下,通过招商引资、流转土地,从外地引入种植大户发展水果种植。随后成立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力量发展猕猴桃等多种水果,现在小小的猕猴桃,已成为金龟村村民的“致富果”。

  2021年,刘刚借鉴外地果园运营模式,对村集体和村民参股的5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按照出资比例采取“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模式,分别承包给35户股东,大幅度提高了基地效益。同时,为更好地储存猕猴桃、方便运输,村里还建起冷藏库房。

  如今的金龟村,种植有猕猴桃、凤凰李、早熟桃、柑橘等水果共2000余亩。

  水果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为附近村民带来就业机会。“现在村里群众,都能在基地找到适合的岗位,疏果、分拣、装箱。”刘刚告诉记者,仅务工一项就能让村民每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北川阳荷种植基地

  扎根北川山区 做大产业回馈乡亲

  在北川,把野生阳荷培育成走向全国的绿色产业,不得不提退役军人唐祖贵。2013年底,当他脱下军装时,便立志返乡创业,要在家乡创出一片天地……他退役返乡创业给自己公司起名为“北川农二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部队服役期间,唐祖贵从事的是通信工程工作。退役后,他没有吃“技术饭”,而是一头扎进家乡的山水间,端起“农家碗”。经过考察后,2015年,唐祖贵在曲山镇流转数十亩土地种植魔芋,但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加之选种不合适、管理不善等原因,魔芋大面积腐烂,安置费几乎都打了水漂。

  为此,他积极学习各种种植技术,并努力寻找新的机遇。他发现,北川山区常见的阳荷具有较好的商品化发展前景。阳荷是一种食药同源的纯天然纤维食品,具有丰富的花青素和纤维素,很适宜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川山区生长。

  2016年,唐祖贵在北川农技专家指导下,种下200亩阳荷,有了技术支持,阳荷终于如他所愿蓬勃生长。2016年秋,唐祖贵的阳荷大获丰收。

  在推广阳荷种植过程中,唐祖贵与市、县农业部门合作,制定阳荷种植技术规范,将北川出产的阳荷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当年我在北川读高一时,家里的房屋因意外失火烧毁,是乡亲们帮我家重修房子,是全校师生捐款我才顺利读完了高中。”唐祖贵告诉记者,他一心想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回馈乡亲。

  近年来,为支持家乡发展,北川农二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曲山镇唐家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公司每年保底向村集体分红6000余元。随着公司的发展,每年吸纳周边100余位群众在蔬菜基地和中药材基地务工,人均增收3500元左右。(记者 胥江)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