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也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
近年来,绵阳改革成效显著,涌现了不少经典案例,这些改革创新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即日起,《涪江观察》客户端推出“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专栏,讲述绵阳各地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报道全面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同一种病,跑不同的医院,以前的片子和化验单到另一家医院不认,需要重新排队、重新缴费、重新检查……这样的遭遇,很多患者都遇到过。
绵阳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实施一系列医疗“微改革”,创新“3123”(3个导向、1套标准、2条渠道、3项保障)机制,推进医检互认机制,有效破解群众医疗费用高、服务效率低、重复检查多等问题,全方位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截至目前
全市各医疗机构线上线下
累计互认检查检验结果超43万余人次
直接节省医疗费约6000万元
群众人均就医时间缩短2小时以上
一次检查多次认
患者尽享医改红利
8月24日,市民陈先生到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主治医生在询问其病史并查体后,判断陈先生需要进行胸部CT薄层平扫及三维成像。
此时,检查检验结果信息互认平台跳出提示:一天前,该患者在三台县人民医院已做过该项检查,符合互认要求。主治医生随即调取了陈先生之前的检查报告,仅这一项,就为其节省了440元检查费。
“以前看同样的病,换一家医院,即便刚做完检查也会因为检查结果不互认,而不得不排队重新做检查。现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省钱又省心。”陈先生对这项改革举措非常满意。
像陈先生一样,享受医改红利一次检查多次认的患者还有许多。目前,我市64家医疗机构已成功接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覆盖,并向基层卫生院延伸。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实现医学检查检验信息的高效互通共享。目前,市域内互认项目从最初的107项扩展至161项,其中,影像检查项目扩展到80项、临床检验项目扩展到81项。同时,互认项目每年都会更新,持续提升其丰富性与可及性。
截至目前,全市各医疗机构线上线下累计互认检查检验结果超43万余人次,直接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约6000万元,患者人均就医时间缩短2小时以上,还实现互认结余留用医保基金1021万元。
严把技术关质控关
确保互认结果准确安全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难题”,不同医院是如何控制检查检验结果质量的呢?据介绍,必须严把技术关、质控关,还要有稳定信息平台支撑。为此,我市搭建起全省首个线上互认平台,依托全民健康信息互联网平台,新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模块,由各级医疗机构上传检查检验数据,主动弹窗提醒医生查阅并反馈互认情况。
为此,市大数据中心建成“城市智脑”影像云平台,向医疗机构提供影像互认数据存储、共享等服务,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医学检查图像资料联通共享,有效解决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无片可阅”的问题。对暂未接入线上平台的医疗机构可根据患者携带的符合互认条件的检查检验报告开展互认,并在病历中留存,同时基于“影像云”平台云胶片功能,患者出示电子版云胶片也可用于线下互认。
“我们以各种方式鼓励互认,但也并非所有的检查检验都‘一刀切’的只做一次。如果出现病情变化,检查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疾病诊断不符,需进行重新检的;检查检验结果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变化较快的;检查检验项目对于疾病诊疗意义重大的(如手术、输血等重大医疗措施前);患者处于急诊、急救等紧急状态下的;涉及司法、伤残及病退等鉴定的;其他情形确需复查的,则需要重新检查。”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晓林说。
“微改革”撬动“大民生”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是我市以互认“小切口”撬动健康“大民生”的一项“微改革”举措,是民生福利,是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有力抓手,更是推进推动城乡医疗服务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不仅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市卫健委还持续聚焦“三快、四优、五好”,即就诊快、检查快、入院快;“四优”包括“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优、“信用就医”优、“一次挂号管三天”优、“智慧服务”优;“五好”是指门急诊设置好、咨询服务好、预就诊服务好、诊疗服务好、随访服务好等持续深化医疗“微改革”。
绵阳市将加大改革力度
在持续深化医疗“微改革”的基础上
继续探索实施健康惠民服务举措
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涪江观察记者 彭雪 何茂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