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四川农村日报》2版头条以《四川甘薯抢占夏秋销售市场》为题,报道了绵阳通过早育早栽早收高效种植技术,实现让甘薯提前两个月上市,有效填补传统冬薯上市前的市场空窗期。具体报道如下:
早育早栽早收高效种植技术实现提前两个月上市
四川甘薯抢占夏秋销售市场
8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雨凤村,这里成片甘薯正迎来收获季。当天,四川鲜食甘薯早育早栽早收高效种植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此举行。“这里的甘薯可以提前两个月上市,抢占夏秋市场。”随手拿起地里的一根鲜红甘薯,四川薯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潘海平说。据测算,基地鲜甘薯亩产约4100 斤,按照当前售价1.5元/斤计算,一亩效益超6000元。
四川甘薯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800多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四川鲜食甘薯品质不断提升,种植效益凸显。然而,四川甘薯产业发展却长期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填补传统冬薯上市前的市场空窗期?“需要从薯苗脱毒、水肥高产技术攻关、田间管理等多途径来解决。”潘海平表示,为此,全省薯类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田间地头积极开 展育种试验,其中,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薯类专家团队率先取得了突破。
步入甘薯基地,轻轻扒开一株株甘薯藤蔓,绿茎末端连接着翠绿叶子。大田生产,最重要的环节是检验脱毒薯苗质量。传统甘薯种植模式,薯苗携带病毒会导致甘薯减产。为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携手,积极开展薯苗脱毒等关键技术攻关。“我们团队利用植物组织培养、荧光定量和探针检测技术以及智慧植物工厂,在实验室进行了植株脱毒和高倍繁育,最终攻克了薯苗脱毒这一生产难题。”绵阳农科院副院长丁凡向记者介绍团队4年来的科研历程。脱毒的种苗田间发病率降低,产量也有所提升。
薯苗病毒问题解决后,潘海平又指导丁凡团队开展甘薯优质早熟品种筛选,辅助运用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高产高效技术,让甘薯错季耕种、错峰上市。为了实现甘薯早栽,基地还采用“大棚+小拱棚+平膜”的三膜育苗方式进行早育苗,将种植时间提前到了3月底4月初。基地内的甘薯第一季正开展收获,采收后将进行第二季种植,第二季红薯于11月下旬12月上旬采收,实现一年收两季的生产目标。
专家现场测产显示,基地内的鲜薯商品薯率超84%,比传统种植模式约高6%。“通过采用水肥一体化,还可以节省肥料用量,每亩节省有效肥料总量8%左右,亩产值至少提升1000元。”丁凡说。虽说测产效果比较理想,但验收专家们认为这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四川薯类创新团队专家们还将在藤蔓短、结薯数多、结薯集中整齐等方向进行品种改良,以更好适合机械化栽培、收获。“预计明年,此基地试验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全省将达 5万亩以上,带动更多群众增收。”潘海平告诉记者。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视觉绵阳资料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