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季,人们通常对中暑有所警惕,但对于“冷中暑”这一概念,可能还较为陌生。其实,在现代生活中,“冷中暑”的现象,并不罕见,尤其在空调广泛使用的环境中,更需引起我们的关注。
什么是“冷中暑”?
从中医的理论来看,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通常所说的中暑多为阳暑,而“冷中暑”,在中医里则被称为阴暑,多因夏日贪凉,露宿、冷饮过度,或空调温度过低,导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而发病。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夏季阳气浮于体表,体内阳气相对较弱。此时若过度贪凉,使寒邪直中脾胃,损伤阳气,就会出现“冷中暑”的症状,如恶寒发热、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冷中暑”?
1.长时间处于低温且不通风的环境,如空调房。突然从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或在低温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使得身体的调节机能无法适应,导致散热机能障碍。
2.过度贪凉,食用大量冷饮、冷食,使得胃肠道受到寒冷刺激,引发功能紊乱。
3.睡眠时,空调温度过低,或风扇直吹身体,导致身体受寒。
如何预防“冷中暑”?
调节室内外温差。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室内外温差尽量控制在5-8摄氏度。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突然到高温户外,身体难以适应,易引发冷中暑。
避免贪凉饮冷。减少食用过多的冷饮、冰镇水果等,以免寒湿之气损伤脾胃阳气。出汗时不要立即冲冷水澡或进入低温环境,应先擦干汗液,稍作休息。
注意睡眠与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整,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以免正气不足,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
适度运动。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
注意饮食调理。夏季可适当食用一些健脾祛湿、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薏米、绿豆、冬瓜等。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防护风寒湿邪。夜晚睡眠时注意保暖,避免在风口或凉地上睡觉。乘车、逛街时,避免冷风直吹身体。
中药调理。平时体质较弱、容易感冒或寒湿偏重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具有健脾祛湿、扶正祛邪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关注自身状况。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对于体质虚寒者,更要注意防范冷中暑。
出现冷中暑症状,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转移到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环境中休息。
2.补充适量的温水或淡盐水,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可服用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物,藿香正气水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能够有效地驱散体内的寒湿邪气,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4.可以通过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
5.若症状严重,如出现高热、昏迷等,应及时就医。
(江油市中医医院 罗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