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颁布司法保护令、倡导志愿者服务、织密养护管理网……
梓潼:牢记嘱托守护蜀道古柏青绿苍翠
七曲山风景区古柏林
“三百里程十万树”,描述的是古蜀道金牛道的重要路段——翠云廊。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牢记嘱托,梓潼奋力实干,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让翠云廊成为梓潼靓丽名片。
古木参天,路见翠云,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树林,古柏与古蜀道相伴而生,它们见证着岁月流转、城市发展。从前人手中接力,今天的梓潼,正在守护着这本活着的“史书”,让一抹翠绿,历久弥新。
“古柏卫士”在行动 志愿服务常态长效
12月2日,在梓潼县古柏王小微公园“古柏王”树下,梓潼县翠云廊古柏保护志愿服务“古柏卫士在行动”活动启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加入古柏保护,用实际行动守护“绿色国宝”青绿苍翠。
活动现场,志愿者代表在台上郑重宣誓,并进行梓潼县翠云廊古柏保护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随后,志愿者们在签名墙上签名,并在梓潼县自然资源局专家指导下,开展古柏防病治虫、施肥浇水、挂营养袋、刷石硫合剂等作业。记者在现场看到,志愿者在古柏下端一圈刷白,古柏就像穿上了一件“新衣”,在寒冷的冬天显出勃勃生机。
“刷的白色液体是石硫合剂。”梓潼县自然资源局森林资源保护站站长先辉龙介绍,刷石硫合剂,相当于穿上一层保护膜衣,起到保温防寒、抗冻裂,同时阻隔病菌和害虫迁移宿体,阻止成虫产卵和减少害虫潜伏入冬的作用。
近年来,梓潼县积极探索古柏资源常态长效保护发展机制,对全县11835株古柏进行建档立卡保护,成立“林小青”志愿者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
披上司法“铠甲” 古树名木“法有所护”
在当天的梓潼县翠云廊古柏保护志愿服务“古柏卫士在行动”活动启动仪式上,梓潼县人民法院现场颁布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据介绍,这是我市首份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让古树名木实现“老有所依,法有所护”。
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针对保护翠云廊梓潼段古树群,提出6项禁止事项:禁止擅自移植、砍伐古树名木;禁止通过刻划、剥损树皮、折毁树枝或挖掘树根等方式破坏古树名木的完整性;禁止在古树名木上架设线缆或张贴、悬挂物品;禁止攀爬古树名木及其保护围栏;禁止在古树名木保护围栏范围内倾倒污水、垃圾,燃放明火,堆放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品;禁止进行损坏古树名木安全生长及破坏古树名木保护设施、保护标志的其他行为。
当天,这份司法保护令在梓潼县古柏王小微公园显著位置予以榜示。“保护令不仅是为了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更是传承历史文化,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现。”梓潼县人民法院副院长严在权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创办七曲山法治工作站,加大普法宣传和巡回审判活动力度,保护好这些绿色文物,让其充分发挥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价值。
志愿者给古柏刷白“穿衣”
先“交树”后“交印” 保护制度走深走实
今年7月25日,也是在这棵古柏王树下,梓潼县举行翠云廊梓潼段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仪式,从制度层面推动古树名木保护走深走实。
当天,由于演武镇党委书记工作岗位的调整,要核查、清点所在区域的古柏存活和生长情况并进行离任交接。演武镇前后两任镇党委书记对古柏进行了清点移交。
古柏王树龄2300余年,树高24米,树干粗6.7米,5到6名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树冠覆盖45平方米,苍劲挺拔,郁郁葱葱,绿盖如云。2300多年过去,是什么让古柏王生机勃勃,苍劲如昔?
据介绍,自2016年起,古柏王周围立起坚固的护栏;2021年梓潼县推行林长制试点,为古柏守护增添了新的力量;2022年,移动报警设备启用,将人为隐患的防范提升到新的高度。
面对古柏容易面临的虫害、冻害、火灾等挑战,梓潼县采取多种科学有效的措施——直升机喷洒生物药剂,高效低毒,为古柏林筑起一道坚实的防虫屏障;护林员分区域、定人员,一小时一次不间断巡逻,确保全天候贴身保护。在高温天气,几台消防车同时启动为古柏林降温增湿。正是这些措施,才让这条沿袭千年的翠云廊愈发青翠,焕然新生。
开展古柏保护森林防灭火知识宣传
“一树一策”管护 养护管理细致入微
不仅如此,梓潼县在翠云廊古柏保护工作中传承并创新“一树一档”普查入库、“一树一策”救治复壮、“一树一人”日常巡护等科学管护措施,对古树名木进行全天候保护。
记者在古柏王小微公园,看到一些古柏悬挂着营养液。据介绍,这是对亟待救护的49株古树实施的抢救复壮工程。该工程于11月中旬入场开展树上防治工作,包括树干处理,如木质部防腐、树洞修补、修剪枯枝、树体牵引支撑等措施,预计12月底全面竣工。
为推动古树养护管理常态化长效化,梓潼县自然资源局实地摸排,使用红外线测高、土壤酸碱检测等技术手段,对每一株古树生长状况、立地环境进行全面体检,将存在病虫害、树体倾斜、土壤瘠薄等情况的401株古树鉴定为衰弱古树,将存在树干空腐、根系裸露等情况的42株古树鉴定为濒危古树。
为此,梓潼县聘请北京林业大学、川农大、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针对濒危和衰弱古树,按照“识别一批、保护一批、救治一批”的原则,编制《梓潼县古树“一树一策”抢救复壮试点实施方案》,采取地上环境综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等措施进行辨症施治。组织专业技术力量,严格按照“一树一策”抢救复壮方案分区域、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复壮工程。
近年来,针对古树树龄长、脆性大、面临虫害等问题,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通过防腐修补、砌石垒土、围栏保护和支撑加固等措施复壮古树3500余株。
梓潼还对全县古柏资源进行全面普查,通过人工作业、无人机筛查、rtk树龄测量等方法,逐一核查树种、树龄、树高、胸围、地理坐标等信息,建立“一树一档”信息档案,并采用集群立碑和单株挂牌两种方式,对全县古树统一挂牌保护,每棵古树名木都有了专属二维码“身份证”。
同时,探索建立“一树一人”古树管护制度,将古树管护责任落实到全县359名林长及1356名护林员,确保及时掌握古树生长情况。
翠云廊梓潼段
讲好蜀道故事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梓潼成立四川梓潼翠云廊历史文化研究院,深入挖掘古树资源历史文化内涵,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根据树形姿态、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特点要素,完成七曲山风景区内198株古树命名。积极开展古树认养,认养古树83株。
依托千年蜀道文化、文昌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结合采风创作活动、云上观展、古树故事汇等形式,推出古树旅游线路3条。将古树美景、中医文化、养生体验等巧妙融合,形成了“游七曲秀美山水、赏千亩古柏风情、享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景区文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翠云廊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成为梓潼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行古道、赏古柏、住民宿”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成为网红打卡地。“古建筑、古文化、古柏林、古蜀道”的旅游业态已成为游客的旅游佳境、祈福圣地、养生天堂。
数说
●翠云廊梓潼段作为蜀道翠云廊起点,现有100年以上的古树11950株(其中古柏11835株),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237株(其中古柏231株)。
●树龄最大的是2300余年的古柏王,古柏王树高24米,树干粗6.7米,5—6名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树冠覆盖45平方米。
●全县有359名林长及1356名护林员,确保及时掌握古树生长情况。
(记者 刘晓东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