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刘女士(化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担心紧张,烦躁,有时情绪低落,夜间睡眠差,易惊醒,精神差,并反复会感头痛、头晕等一系列“小症状”。
起初,刘女士认为自己只是简单的焦虑失眠,且症状不严重,于是购买并服用了“艾司唑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一段时间后,刘女士的睡眠有所好转,但会出现无缘无故的情绪低落甚至伤心流泪,且阵性心慌、精神差、头脑不清晰、夜间易惊醒等症状并未好转。由于各种病症对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数周后,刘女士来到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0四医院)开展治疗。
办理住院后,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0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舒艳立刻对刘女士开展检查,经标准化的心理测评后,诊断其为焦虑抑郁状态。“如果患者能早点引起重视,就能更及时地开展治疗,对生活的影响也会减小至最低。”舒艳说。
医生遂对刘女士予以SSRI类药物(抗抑郁药)和心理(咨询)治疗。经过医院神经内科医护团队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后,刘女士的情绪和睡眠均有明显改善,不久后就出院回归正常生活。
“群众平日里往往会把‘神经病’和‘精神病’混淆,实际上‘神经’和‘精神’是两个学科。”舒艳表示,神经科往往更注重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物质基础疾病,疾病诊治的范围包括大脑、脊髓等。常见病有脑出血、脑梗死、周围神经炎、帕金森病、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等。但是如果是精神类疾病,就可以理解为脑的物质基础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高级功能活动出现了一些紊乱的症状。精神类疾病往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但大脑功能却出现紊乱。常见病有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一些可能的原因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如创伤或感染)、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常出现表现相同,但病因不同,或者病因一样,但表现不同。今年住院治疗的郑女士(化名)就是一个典型的病例。
不久前,市民郑女士在家中突感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心悸并伴有胸闷、伴耳鸣、乏力、大汗、前额昏胀等症状。“本以为只是有点头晕,就躺下休息了。”郑女士说,没想到5小时后,她的症状并无好转,遂立即前往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0四医院)急诊就诊。
急诊医生对郑女士进行了头颅CT检查,并予以异丙嗪止晕对症处理,将其收入神经内科。医生询问发现,郑女士有10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且有冠心病病史,建议其完善心脑血管相关检查。检查发现,郑女士双侧颈总动脉末段重度狭窄,右侧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且右侧后交通有微小动脉瘤。
“郑女士3支血管病变严重,属于卒中高风险患者,需更加积极控制血压血糖,预防脑卒中。”舒艳表示,“眩晕是郑女士身体的预警,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神经系统疾病,舒艳给出了一些建议:
1.健康饮食: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和鱼油)和蛋白质来源(如瘦肉和豆类)。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限制酒精的摄入。
2.加强锻炼: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3.控制压力:学会管理和减轻压力,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瑜伽。
4.戒烟:吸烟会增加患者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并对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王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