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绿色”科技城向世界问好 珙桐与大熊猫为绵阳“代言”
发稿时间:2023-08-13 07:58   来源: 绵阳日报

  上世纪九十年代

  我市率先开始探索建立岷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2015年

  绵阳在全省首先启动筹建岷山大熊猫国家公园

  2017年1月

  中办国办正式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绵阳被纳入试点范围

  2019年1月15日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正式挂牌

  一棵“珙桐树”生长于舞台,一朵朵象征和平的珙桐树鸽子花绽放枝头,大熊猫“蓉宝”贯穿始终……8月8日晚,在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上,珙桐树和大熊猫元素贯穿始终。四川省省长、成都大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黄强致辞时表示,大熊猫和珙桐树,就是穿越时空的友谊使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人民都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珙桐是存在于距今1000多万年前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世界上大部分珙桐早在2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就已经灭绝,仅在中国南方地区还幸存少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享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早在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戴维第一次在四川见到了大熊猫和珙桐树。30年后,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远渡重洋来中国寻找珙桐树,赞美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作为珙桐的重要分布区域,在我市的平武古城水田、大桥大安和北川禹里等地均可见到。

  平武县大桥镇大安村是目前全国发现的珙桐中,分布最集中、树木群落最古老的地方。大安村珙桐林距平武县城约50公里,珙桐树生长在海拔1400米-3000米之间,从每年的4月底到6月,此处的珙桐花由低到高次第开放,宛如万千白鸽栖息于树上,欣欣然仿佛即将飞出林涛绿海。

  珙桐

  2008年,北川禹里镇的“鸽子花”飞往北京。作为北京奥运会唯一接受的捐赠植物,这批象征和平的“中国鸽子树”从此在北京“定居”,向世界传递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坚定信念。同年,禹里镇禹穴沟的17棵珙桐树苗与大熊猫“团团”“圆圆”一起飞往台湾,代表四川同胞重建家园的信心,成为两岸人民相互扶持的见证。

  而作为本届大运会的“顶流”,以大熊猫为原型创作的吉祥物“蓉宝”同样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提到大熊猫,就绝对绕不开绵阳。作为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市,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绵阳境内有野生大熊猫418只,占大熊猫野生种群1864只的22.4%。

  为了保护野生大熊猫,早在1963年,四川省就发文,在平武县王朗林区建立自然保护区。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同时这也是我市积极探索保护大熊猫的原点——

  上世纪90年代,我市率先开始探索建立岷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2015年,绵阳在全省首先启动筹建岷山大熊猫国家公园;

  2017年1月,中办国办正式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绵阳被纳入试点范围;

  2019年1月15日,绵阳熊猫分局正式挂牌;

  ……

  一次次的探索,使得大熊猫的保护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从最初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到形成涵盖了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等多样化的生物保护格局。

  新成立的绵阳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4560平方公里,野生大熊猫种群100%纳入,大熊猫栖息地保有率达96.24%,远高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划定的技术标准。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保护”为基守好生态安全“主阵地”,以“绿色发展”为要把牢高质量发展“方向盘”,以“文化弘扬”为魂唱响人与自然“协奏曲”,从完善管理、提升监测、强化合作、编制规划、培育品牌、研学教育等多个领域提升保护质效,开拓发展前景。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累计投入754万元用于建设“天空地人”一体化生态智能监测网络体系,布置防火卡口监控77个,气象水文监测站10处,无人机10台,红外相机988台,收集监测信息近万条。同时,在国家公园社区提供150个公益性生态管护员岗位,投入资金68.93万元购买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累计赔偿78.33万元,有效缓解了人兽冲突。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持定力、增强信心,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以更高标准守护好熊猫家园,以更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绵阳目前野生大熊猫418只,占大熊猫野生种群1864只的22.4%,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野生大熊猫第一市”。

  它是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幸存者”

  春末夏初,珙桐开花。从初开到凋谢色彩多变,异彩纷呈,人们称赞它为“一树奇花”。

  珙桐是距今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靠着西南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珙桐等一大批中国特有物种保留了下来。由于近亲都没有熬过剧烈的气候变化,幸存的珙桐成了单种属植物。

  作为为数不多挺过第四纪冰川时期的植物,珙桐也被称之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植物活化石”。1984年,中国政府划定首批濒危物种时,珙桐与金花茶、银杉、桫椤、水杉、人参、望天树、秃杉是入围的8种植物。

  珙桐之所以珍稀,不单是它熬过了天寒地冻的岁月,还在于它对于生存环境的极端挑剔。科学研究证明,珙桐喜欢潮湿阴凉的气候,能够经受零下1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但却不耐高温干旱。当连续五天气温高达39摄氏度且干旱时,珙桐的叶片枯焦率可达40%。换句话说,异常高温能让珙桐全身“烧伤”、逐渐枯死。

  北有秦岭阻隔西伯利亚冷空气、西有川西高原拦住水汽的四川盆地周边山地,是能够保证气温相对温和且雨水较多的地方。因此,珙桐与四川结下了不解之缘。

  它被称为“世界十大观赏植物之一”

  大运会闭幕式之前,珙桐已有为四川“代言”的经历。2008年底,17棵珙桐树苗与“四川籍”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一起启程,前往台湾。

  除了促进两岸交流,珙桐最为人称道的是,它本身就具备世界性语言。

  150多年前,阿尔芒·戴维在宝兴的发现震撼了世界。1899年,英国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到中国寻找珙桐树,搜集珙桐种子1万多枚。

  随后的时间里,珙桐逐渐成为世界知名风景树。截至目前,珙桐已被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引种,广泛种植于宫殿、教堂、公园等重要场所。由于种植广泛,珙桐也被称为“世界十大观赏植物之一”“北半球最漂亮的树木”,享有世界性声誉,成为中西交流的见证。

  (绵报融媒记者 任露潇/文 胡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