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时评
林科:大力培育新时代乡风文明
发稿时间:2023-08-07 08:30   来源: 绵阳日报

  党的二十大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重要部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时代乡风文明,改变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是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大力培育文明乡风,旗帜鲜明反对农村陈规陋习,在全社会营造弘扬新风正气的良好氛围。

  创新乡风文明培育,以人为本滋润人心。一是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注意将培育文明乡风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工作通盘考虑、齐头推进,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既能“富口袋”“鼓腰包”,又能“富脑袋”“健精神”,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二是以文化人,沁润民风。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深挖乡土人文“富矿”,让文明镌刻进品格,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海拔”。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既要从风土人情、文化传承、历史底蕴等本地文化和特色资源中挖掘历史人文、乡土文化的价值,又要将“共同记忆”与时代发展、现代文明相融合,培育新乡土文化,以文化沁润民风。三是破立结合,移风易俗。打破积日累久的陋习,引导农民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人们的头脑和思想,提振村民精气神,让精神文明深入人心。

  拓展乡风文明实践,崇德向善德化人心。一是家教家风,耳濡目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培育弘扬优良家风和村规民约,使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受教、在耳濡目染的习惯中传承。发挥家庭作为文明意识形成和文明素养培育土壤的作用,开展“重家教、正家风、传家训、立家规”活动,不断提升乡民道德素质、化解乡村道德风险、优化乡间道德环境。二是建强阵地,“软硬”齐抓。建好县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做到“面子”美、“里子”实。根据民需民情盘活现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齐抓硬软件建好文明实践“精神粮仓”,使其成为群众的精神“充电站”和技能“加油站”,让党的“好声音”真正深入农村、惠及于民。三是志愿服务,见贤思齐。志愿服务是文明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志愿者是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针对群众文化程度、工作环境、年龄不同需求不同的特点,创新开展一系列有温度、接地气、冒热气、聚人心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利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实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扩大志愿者覆盖面,做大志愿服务“朋友圈”,使其成为乡村文明实践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深化乡风文明创建,城乡融合凝聚人心。一是群众主体,为民造福。文明创建的主体是人民、根基在于人民、血脉源于人民、建设为了人民。借鉴“出圈”的“村晚”“村BA”“村超”模式,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其作为乡风文明的承载者、参与者、创造者、受益者、衡量者的热情和潜力。善用“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语言,深入村口桥头、田间地头拉家常、晓民情、话农事,打通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党建引领,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示范引领“排头兵”、乡风建设“先锋队”的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党群共建”,打造党建“红色引擎”,通过包村、包片、包组、包户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一村一品”文明村镇创建。充分发挥身边好人、先进典型、榜样力量、模范代表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整村向善向美。三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贯通城市乡村,需要不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效衔接。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新型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双向推进,动员更多的城市发展资源牵引和激发乡村现代化的内生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