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鸿(北川)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精干小伙子,皮肤黑里透红,体型偏瘦,他叫刘世强,擂鼓镇郭牛村的支部书记。村民见了他老远就热情招呼,咨询产业发展或医保教育等政策,请他帮忙办事或解决问题。刘世强不停地解答村民的问题,承诺解决困难。山路边的地里,有人在为黄连拔草,有人在赶着牛羊。刘世强带着我们一路走走停停,山路坡陡弯急,山的气息扑面而来。
地里的李子正在成熟,黄柏厚朴透出淡淡的药香,我的目光却始终落在那些山里人的身上,他们靠山吃山,脚踏实地。他们相信,幸福是用双手刨出来的,是偏僻郭牛村的真正的追梦人。
村民孟关兴听说有人要采访,直接从庄稼地里来到村委会。他穿着白汗衫、黑长裤,塑料凉鞋还沾着泥。孟关兴1979年当兵回来,1984年担任支部书记直到2017年,从31岁的年轻小伙子到60多岁的大爷,他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村里。回忆起村子的发展历程,孟关兴眼里就闪烁着亮光。从包产到户到取消农业税和提留,从村民发展产业到集体经济起步,他把每件大事都记得很清楚。言谈举止间,孟关兴透露出山里人的实在。虽然为村里付出很多,但看到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变好,他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而刘世强以前在外务工承包工程,每次在外包了工程,就会从村里带一队人马出去,有钱大家一起挣。村民们信任他,选他当村主任。选上村主任后,刘世强发挥年轻、有文化、见识广的优势,很快形成了全村产业发展思路。刘世强用自己的热忱、执着、诚恳,为村里争取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后来担任了村支部书记。
这几年,绵阳市文联、市民政局派出了得力的驻村工作队员,有单位支持了村里的高密度水产养殖项目。刘世强还找到市农科院,为该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和销售保障。在陪同我参观访问时,刘世强不停地接到各种业务电话,有的是联系村上农产品销售的,有的是镇里通知上报资料数据等。我问他,村里规划了那么多的产业发展项目,能全部落地吗?刘世强笑着说,这些项目都是听取了村民意见,又经过了严格论证,只要一步步去落实,都会成功的。
在郭牛村大坪产业基地,人工黄柏树林下,精耕细作了大片的萝卜。一群妇女正在萝卜地里拔草,刚冒出土的萝卜苗与杂草得仔细分辨。妇女们说,老板给她们每天130元,而且管吃管住。从萝卜下种到收完,都住在这海拔1600多米的工棚里。种萝卜的承包人王天海,衣服鞋子上有地里的黑泥,个子不高,说话声音也不高,但对萝卜的成本、销售渠道、收成却了然于心。虽然萝卜的价格时高时低,但一年的收入算下来,除去成本能赚好几万块呢。
刘世强带着我们来到黑猪养殖基地,指着圈舍、设备等说,都是县委组织部支持建设的,现每年出栏已达60头猪,可以向村集体上交3万元。承包人张兴波采用现场宰杀、网上直播销售的方式,产品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黑猪养殖场不远,是良种李子园,200多亩,挂着清亮饱满的果子,去年产量达5万多斤,年收入达20万,每年上交村集体3.5万。种在林下的黄连已长出块根,味道苦得纯正。
老支书孟关兴说,郭牛村的产业基本上都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但养殖和种植都是很辛苦的事,每个环节都来不得一点水分。没有特别吃苦耐劳的韧性,是不会有好收成的。村民李家双、李家兴两兄弟2004年开始种黄连,慢慢发展到种植白芨、重楼、厚朴、杜仲,由十几亩到几百亩。虽然李家双已经73岁,李家兴也60多岁,但兄弟俩依然天天在地里,与请来的人一起干活。还有陈言刚、肖九军等村民种植户,每个人都已不年轻,却都还和年轻时一样,天天早出晚归。66岁的村民牟其怀,左脚残疾,但他养殖肉牛,今年已卖了20多万元。老支书感慨,郭牛村的人没有一个懒汉,每个人都很勤奋。年轻人要外出务工挣钱,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在种好自家土地时,还要帮外出务工人家种地,到本村产业基地务工。上山干活的人都是早上五六点钟出门,中午都是带饭上山,天黑了才回家,吃晚饭时都是八九点。
逢年过节或走亲戚时,两天不下地干活,反而觉得不习惯不踏实了。满目青山不言老。70岁的村民周登国说,只要还能爬上山,我就不会在家闲着。只要每天看到山上的树生长,就觉得自己正年轻。
那天恰逢村民彭华珍的101岁生日宴会,老人的精神状态很好,酒席摆了14桌。彭华珍不能喝酒,却在子女亲人的陪同下,向每一桌的客人道谢,言语之中,她要感谢的不仅仅是亲人和客人,而且是要感恩这个社会,感恩这个时代:“如果不是你们,我哪能活到今天。”
村民戚书华73岁,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妻子早年去世,儿子因病长期住院。女儿虽然成了家,但他依然操心。而他先是耳聋达残疾三级,去年又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这样的境遇放在谁的身上都是一座大山,可戚书华却以乐观开朗的心态与病魔拔河,他以惊人的毅力勇气与疾病斗。虽然国家每个月给他的各种补贴补助已经上千元,完全够他一个人的生活所需,但他仍然每天都下地干活,种了两亩玉米,还养了鸡,喂了猪。我问他忙什么呢?他平静地说,习惯了。是啊,劳动已经是刻在他骨子里的习惯。在戚书华的屋里虽然没有多少家具,但干净整洁。戚书华谈起过往,只有平静、安然和对亲人的爱与牵挂。活着就是聚一口气,作为一个绝症病人,他用活着为我们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在郭牛村,村里的年轻人虽然多数在外打工,但到过年的时候他们都回来了,村里处处充满了新名词新观念,充满了歌声、笑声。郭牛村人从来不拒绝新事物,年轻人从外面带回的想法,便会在山里落地开花结果。“九零后”的唐洪遥,川农大研究生毕业,虽然在外地工作,却用所学专业指导父母在家养殖,并且取得了好的收成。所谓年轻,不仅仅是指年龄大小,而是一种精气神。郭牛村的人一直在面向未来,在拥抱未来中吸取活力,不断地刷新自己的年龄。
郭牛之牛,是勤恳、吃苦耐劳的老黄牛。他们爱动脑子而不空想,有目标而不好高骛远。他们带我去参观药材基地、水果基地、养殖基地,去看地里黄连长出的根块和圈上黑猪的毛色,向我介绍规划建设的接待中心与文化广场,不是炫耀,而是要与我们分享某种心情、某种期待。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