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蓉(绵阳)
当年三姐年轻时,是家里姊妹中最好看的。她皮肤白皙,瓜子脸,一双大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鼻梁直挺。齐腰的长发乌黑靓丽,有时梳两个麻花辫对折在耳边,缠绕的粉色头绳像两只蝴蝶,显得俏皮可爱。
三姐没上几年学,回到家里从开始帮妈搭把手,到以后成了主要劳动力。十八九岁时说媒的人就络绎不绝,后来经过媒人牵线,河对面半坡上的陆家老大进入我们家视线,成了三姐夫。三姐夫当时还是木工学徒,兄妹四个家里那是真穷呀。不过,老爸当时见三姐夫的爷爷能写能算,知书达理,在村里受人尊重,觉得这样的家庭教出来的儿孙怎么都有几成。三姐倒是爽快,说道:“只要小伙长得标,哪怕顿顿吃搅搅(四川方言音读“kaokao”,意为“玉米粥”)。”认定了,就他了。穷不怕,努力挣就是了。
婚后分家单过,分了一间半土墙房,大房间做客厅,小房间做卧室,两人自己动手在走廊边上垒个小厨房,算是真的有了家。三姐手巧,爱干净,满屋子家具一层不染,地扫得亮堂堂,三姐更是能说会道,为人热情,老远都能听见家里发出的欢笑声。
第二年,三姐生下儿子君君,希望他为人正直,长大后是个正人君子。君君很听话,懂事,嘴更甜。
三姐好胜心强,干活要干在别人前头,娃要管教得比别人家娃听话,哪怕是猪圈里的猪都要喂的比别人的肥。三姐夫在镇上装修公司做老本行,早出晚归,家里农活和带娃都是三姐的。三姐平日里邻里关系好,每次栽秧打谷田地里人挤人,一天的事情大半天都能干完。
三姐还做得一手好饭菜,村里但凡有个大事小事,都要请她去帮忙。只要告诉她大概请多少人,她计划的食材总是不多不少刚刚好,特别是大木桶蒸饭,她是拿捏得恰到好处。
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周边有人开始修起了新楼房,这家那家都在选地盘,计划材料。三姐看到自家的土墙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决心也要修楼房。白天三姐去河里筛沙子,够一拖拉机就请车拉回去,自己在家拖水泥砖,像极了电影《牧马人》里的李秀芝拖土坯。三姐夫还是每天去镇上上班,每月工资都是三姐去结账。他们俩像屋檐下的燕子衔泥,看着砖一天一天累计起来,三姐也修起楼房。
再后来,三姐和三姐夫也去了上海打工,三姐夫工地上做木工,三姐做保洁。两个人省吃俭用存钱,给儿子娶了媳妇。儿媳妇很漂亮,还是大学生。三姐很满意,嘴都咧到耳朵根上,说话时哈哈打得更响,那走路都带风。
有了孙子,三姐两口子更热爱生活,50多岁的人,为了陪孙子硬是按揭在城里买了房。早上送孙子去学校,然后两人骑上电动车去附近工地干活,姐夫木工电工一起干,三姐一个人上午给工地20多人做饭,下午去工地打杂,一天下来两个人收入400多元。三姐对现在生活很是满意,老家修高速路,他们成了失地农民,还买了社保,三姐已开始拿退休金,儿子、儿媳每月都给交钱,三姐两口子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走路都带着小跑。
三姐只是普通妇女中的一员,生活中的坚韧和勇气让人敬佩,她不仅是一个中年妇女,更是一个对生活保持热爱和信念的人。她的经历告诉我,即使在荒野之中,目光也要长远,对生活要抱有热情和希望,用双手去创造人生的意义和幸福。让我思考并激励着我,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要奔驰前行,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