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一眼千年绽风华 巧夺天工耀古今
——探访游仙魏城镇圣水寺摩崖造像
发稿时间:2023-07-16 08:39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游仙区魏城镇的圣水寺摩崖造像,因佛道一体而闻名,是唐代佛道经过争论之后走向融合的真实写照。同时,圣水寺摩崖造像中有一龛唐代水月观音造像,是省内目前所知有纪年最早的水月观音像,具有珍贵而独特的价值。2012年7月,圣水寺摩崖造像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水寺摩崖造像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完整、姿态优美的水月观音造像

  摩崖造像是研究宗教、艺术史的重要资料

  游仙区魏城镇的圣水寺摩崖造像,因佛道一体而闻名,是唐代佛道经过争论之后走向融合的真实写照。同时,圣水寺摩崖造像中有一龛唐代水月观音造像,是省内目前所知有纪年最早的水月观音像,具有珍贵而独特的价值。2012年7月,圣水寺摩崖造像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 文/图

  千年古寺耸魏城

  从游仙区魏城镇经魏柏路出发,到圣水村后在乡间水泥路上穿行上山,经过丛丛山林,一幢寺院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魏城圣水寺所在。

  圣水寺摩崖造像在大雄宝殿后的崖壁上,现有造像7龛。其中,第1龛为空龛,位于崖面北侧上部。第2龛在崖面北侧下部,为方形双重龛,右侧龛壁上有“永徽元年”纪年题记,上侧有小附龛。外龛顶和龛底的两角均有圆形柱洞,外龛左侧龛门外也有题记。第2龛内龛左侧龛门外,有“开元十七年”纪年题记,龛内残存造像107龛,龛地正中至中上部有粗莲茎,左右分出两支细莲茎,分别龛刻两坐主尊,其余对称分布于龛内。

  第3龛至第5龛造像位于崖面中部,均为竖长方形双重龛,外龛的龛楣为宝珠形,均雕刻有一主尊二胁侍造像,其中第3龛、第5龛下侧均有题记。第6龛造像位于崖面南部,龛内浮雕一主尊二胁侍造像,虽然造像的服饰、头冠华美,但面部五官比例看上去不协调。

  第7龛的造像位于崖面南部,为长方形单层龛,龛内高浮雕加圆雕菩萨坐像一尊,即国内有名的水月观音像。造像头顶有高发髻,发髻外戴三叶宝冠,冠台正中装饰圆形宝珠纹,周围饰卷云纹。冠缯带呈“S”形波浪状展开,飘逸流畅。造像五官匀称,神态逼真,戏坐于岩座上,左腿屈膝置右腿部,双手搂左膝,右腿自然下垂,姿态自在优美。造像有彩绘,疑为后人涂鸦。在龛内左右两侧的龛壁,还有题记三则。

  古老摩崖映盛世

  从造像一侧的题记可以看出,游仙区魏城镇圣水寺摩崖造像开凿于唐永徽元年(650年)至中和元年(881年),最早的距今有1373年历史。

  在第2龛的外龛右壁题记中,有“永徽元年十二月八日”字样,是对造像开凿具体年代的精确记录。永徽元年是唐高宗李治登基后改元的第一个年号。从题记内容可以看出,第2龛是由“巴西、魏城、梓潼”等县的道僧信众开凿而成,是圣水寺摩崖造像的开端。

  此后几百年间,又有人先后开凿造像,并留下题记文字记录。在第2龛的内龛左侧龛门外,还有“开元十七年(729年)”的题记纪年。从刻题记载的文字可以看出,在永徽元年之后的79年时,魏城县一位叫杨文德的道教弟子开凿造像“敬佛道百十”。第5龛有“太和二年(828年)三月二日”纪年字样。

  第7龛中的水月观音造像,是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二月二十三日,由一位叫王宗建的人捐资敬造的。在第7龛右壁则有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广政三年(940年)三月二十七日”的纪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游仙区魏城镇附近的唐代摩崖造像有好几处,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圣水寺摩崖造像、北山院摩崖造像、石堂院摩崖造像,以圣水寺摩崖造像的开凿年代最早,但也距离魏城场镇最远。在唐代佛教盛行的大背景下,摩崖造像的密集分布,与古时魏城的重要地位也有密切关系,这里不再展开细述。

  圣水寺旁流清泉

  游仙区魏城镇圣水寺,最初名为名山院,取名圣水寺与一处泉眼有关。

  泉眼在大雄宝殿外西侧的崖壁下,泉眼不大,但滴水声不断。泉眼流出的泉水汇聚在一个八角池里。当地村民介绍,这处泉眼一直没有断过,饮用甘甜,当地人称之为圣水泉。

  对圣水泉的说法,据民国版《绵阳县志》记载:圣泉,在治北70里圣水寺后,石壁刻记云“名山院”。在西岩壁下“有龙湫焉,祈雨辄应”。泉眼在唐永徽时名甘泉,元代称为阜民泉,明代称为圣水,明正统年间有人在此建寺,称为圣水寺。

  圣水寺最初的规模有多大,史料并没有记载。不过,明代进士高第到圣水寺游览后曾写下诗文。诗文内容显示,高第因苦于城里太炎热,到圣水寺感受“潇爽”。但道路崎岖,四周“引盼皆苍莽”。抵达目的地后,感受到了清溪早晚流淌的惬意,让他发出“空林生梵言,冥然绝尘想”的感慨。

  高第的这番感受,可以看出当时圣水寺的自然之美,但后来不知何故而破败。到乾隆年间当地曾对圣水寺进行维修。清代以来,由于人为的新刻造像,对圣水寺摩崖造像形成新的破坏。

  价值独特耀古今

  魏城圣水寺的规模不大,虽然所在位置相对偏远,但因造像保存完整,题记中的纪年及内容清晰,造像优美独特,是四川省内重要的唐代摩崖造像遗存之一,2012年7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圣水寺摩崖造像中,第2龛造像除头部有残损外,其余保存较为完整。造像中的天尊老君、52真人及阿弥陀佛、52菩萨,从题材上看在国内属于孤例,开创了一种新的民间崇拜模式,是研究我国宗教、艺术史的重要资料。

  第3龛到第5龛的龛窟形制与造像内容,与隋代和绵阳西山玉女泉造像非常相似。第6龛造像的人物比例失调,而造像的服饰有明显的明代以后的造像特征,专家推断应为明清时开凿。

  第7龛的水月观音造像,至今保存完整,姿态优美,是四川地区目前所见有纪年的最早的水月观音像,是研究晚唐水月观音题材造像的一处非常重要的材料。这出造像中的人物头顶冠内没有佛像,与长安地区唐代中晚期流行的岩座观音形象相似,而高发髻和卷云纹装饰的三叶宝冠及岩座位等,多见于长安地区北周造像中的岩座造像,体现出长安地区对当时魏城的文化影响。

  在第7龛中,还有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广政三年”的纪年。在四川地区,五代时期的造型数量不多,游仙区魏城镇圣水寺的后蜀纪年题记,为研究四川地区五代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