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岭上兴安盟 满目石榴红
——全国地市百家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侧记
发稿时间:2023-07-16 08:31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盟”有团结和睦之寓意。这里是层峦叠嶂的巍峨山林,是一望无垠的广袤草原,是资源富集的绿色净土,更是历史厚重的红色根脉。

  近200名媒体记者参与此次主题采访活动

  乌兰浩特市各族群众在乌兰牧骑宫开展文化活动

  三合村村民歌舞表演

  乌兰毛都广袤的杭盖草原

  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盟”有团结和睦之寓意。这里是层峦叠嶂的巍峨山林,是一望无垠的广袤草原,是资源富集的绿色净土,更是历史厚重的红色根脉。

  7月9日,全国地市百家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开启。

  历时3天,来自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辑和记者代表近200人,深入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和阿尔山市等地实地采访,领略“兴安岭上兴安盟”的浓浓情愫,见证兴安盟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共同建设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感人场景。

  □兴安日报记者王越韩雨格刘也许文军绵报融媒记者侯荣本版图片均由兴安日报提供

  红色之城红色基因深植民族肌体

  红色,是兴安盟历史长河中隽永的颜色。1947年,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为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了坚实根基。从此,红色基因、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深植兴安大地的肌体,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如今,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仍在继续。

  “乌兰浩特”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在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东侧,坐落着一栋二层青砖礼堂。礼堂前的牌楼上,“五一会址”4个大字熠熠生辉,向世人展示着这里的红色辉煌。

  1947年4月23日至30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座小礼堂举行。5月1日,大会宣告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史称“五一大会”。

  “这里是我们内蒙古最神圣的地方——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述,采访团步入了那段厚重的红色历史。大厅内,一段76年前的黑白纪录片让人身临其境。一个个真实的镜头、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展示着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

  “余等誓以至诚,为内蒙古人民服务,并为坚决争取自卫战争与解放战争之胜利,与彻底解放内蒙古而奋斗。”回荡在这里的铮铮誓言,开创了内蒙古历史新纪元,也奠定了这座城市的价值底色。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作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的诞生地,乌兰浩特市红色革命历史遗迹众多并保存完好,共有11处红色景区景点,其中以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为核心,并称“一馆三址”,全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年接待参观游客达150万人次。

  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地处洮儿河、归流河、阿木古郎河三条河流汇集地,因而得名。这里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还是国家AAA级绿色水稻种植基地。

  如同水流汇聚,生活在三合村的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6个民族村民相亲相敬、团结友善,生动、鲜活地践行了一个暖意融融的“合”字。

  漫步在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白墙黛瓦的朝鲜族民居掩映在房前屋后绿树红花丛中。看一场朝鲜族歌舞,享受一顿地道的朝鲜族美食,穿上朝鲜族服装打卡……成为大批游客慕名而来的原因。

  盛夏时节,三合村万亩稻田已进入最佳观赏期。微风轻拂,“稻海”荡起层层涟漪,置身其中,绿意触手可及。在这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

  水稻是三合村的基础种植产业。当年,朝鲜族村民把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民族村民,慢慢地,其他民族村民也熟练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这才有了各民族共同耕耘收获的美好景象。目前,三合村水稻种植面积已超万亩。

  大爱草原守望相助谱写团结佳话

  历史厚重的乌兰毛都杭盖草原上孕育的故事催人落泪,深切的民族大爱情感让人深受感触。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20世纪60年代,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爱心接力行动——“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是爱的传递,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由当地基层干部创作的团结大爱红色情景剧——《乌兰河畔的红树林》,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内蒙古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政府收养的3000余名孤儿分批次接到草原生活的感人故事。

  在乌兰毛都杭盖草原深处,有这样一群不穿军装却甘守边防、不是战士却一心守边的护边员队伍——民兵骑兵连、守望草原巡防队,他们被誉为“流动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

  苏道牧场内,骑兵连队员吴苏道、白萨仁夫妇早就做好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媒体朋友的准备。多年来,这对自愿为祖国巡边护边的蒙古族夫妇一直保留着对远方来客最诚挚的热情。

  草原上,几座蒙古包成为了牧民自发护边的“草原驿站”,每次队员们巡防归来,白萨仁都会为他们准备好热乎乎的饭菜。在空闲的时候,白萨仁还会骑上自家的马陪着丈夫和巡防队员们一起巡边,在这里经常能看到夫妻巡边的动人画面。

  “巡防时,牧民们需要啥我们就给带啥,牧民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我们是牧民的后代、草原的孩子、党的子女。如今,越来越多的牧民主动成为守边护边的一员,为祖国守边、护边是我们的义务和荣誉!”吴苏道夫妇真诚地说道。

  现在,“守望草原巡防队”队员已经达到近200人。

  绿水青山

  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发展

  国门旁,三角山边防哨所下,樟子松迎风挺立。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阿尔山,冒着严寒,迎风踏雪慰问在边防线上巡逻执勤的官兵。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采访团来到了兴安盟阿尔山市。

  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意为“热的圣水”。阿尔山口岸位于中蒙边境1382—1383号界标之间,与阿尔山口岸对应的是蒙古国东方省的松贝尔口岸,是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5个国际口岸之一。

  来到三角山边防哨所下,一张张真实动人的照片展示着这块土地被深切厚望的责任。采访团认真听边防战士们的讲解,感受兴安盟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守护北疆、守望相助、携手前行的动人画面。

  这些年,阿尔山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还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让各族群众在阿尔山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累计实施天保工程725万亩、人工造林106万亩、植树造林22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0万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生态产品总价值量达1229.33亿元。

  各族群众守护的“绿水青山”,也已成为他们的“幸福靠山”。

  过去的十年里,阿尔山市全年接待游客量实现了从200万到峰值500余万人次的突破;旅游收入创造了由千万到30余亿元的发展奇迹;旅游从业人数达到了从原来的近1万人增加到1.4万人的长足进步,旅游产业推动了阿尔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各族人民群众在旅游业发展中增收致富、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

  同时,阿尔山市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到公共文化设施和城市建筑、旅游景观陈列等方面,打造更多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让共同体意识真正能落地、可感知,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纽带,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如今,阿尔山旅游火起来了,也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兴安盟在连续两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的基础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工作作为抓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的重要载体,兴安盟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上下一心提出并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的决心和实际行动让采访团称赞。

  兴安岭上的兴安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让人心驰神往;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多年精心浇灌的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正傲然绽放……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