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25岁的年轻姑娘赵女士来到绵阳四〇四医院(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体检。由于平时总觉得胃有些不舒服,她在体检时主动增加了胃镜项目。
检查过程中,该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毛艳会发现她的胃部炎症很重,有明显水肿,这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表现,而幽门螺旋杆菌容易引发癌变。毛艳会立马警惕起来,通过精湛的内镜技术结合临床经验,仔细检查着赵女士的胃部情况。检查中,毛艳会发现了一个仅0.4厘米的微小病灶,并对其进行了活检,结果为胃印戒细胞癌,这让赵女士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很多人不知道印戒的可怕。它其实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症,如果能够被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如果肿瘤有转移,特别是远处淋巴结和器官转移,治愈的可能性很小,生存时间也很短。
赵女士是幸运的。由于发现及时,她的印戒癌细胞目前处于早期阶段,淋巴结也没有转移。为了以防万一,从根本上避免癌症的复发,赵女士选择了外科手术,切除了部分胃。
在主治医师毛艳会看来,赵女士的情况属于个例。不过需要警惕的是,虽然人们发生印戒细胞癌的概率很低,但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概率却很高。
“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大国,90%的胃癌都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毛艳会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这和国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比如,以往大人总是把自己嘴巴咀嚼后的饭喂给孩子,就餐时大家喜欢在一个碗里夹菜等。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之间的交叉感染或者是粪口途径传染。最容易感染的是婴幼儿时期,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免疫宽容期,所以一定要做好婴幼儿对感染的防控。
如何避免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呢?毛艳会认为,避免对口喂食、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等都是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方式。
当患者出现慢性上腹疼痛、饱胀、不适、反酸、嗳气、晨起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这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改变,即慢性胃炎,患者就要当心了。少数患者会由上述慢性胃炎表现逐渐出现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疼痛或体重减轻等相应症状,这提示长期慢性炎症可能在导致胃黏膜从正常胃黏膜向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这一进程中恶化。
当出现上述症状,毛艳会建议患者可以通过碳-13或者胃镜进行检查。“其实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很简单,一般口服14天的药物即可根治,关键在于及时就诊。”毛艳会说道,对于已经因为幽门螺旋杆菌造成了胃萎缩等问题的患者而言,除了服药还要定期进行复查,因为萎缩肠化的病人发生癌症的概率更高,萎缩肠化也被认为是癌前疾病。40岁以上的人群,也要定期做好胃镜检查,提前做好早癌的筛查。
另外,很多病人对胃镜有抵触情绪,无法忍受从嘴里插管到胃里引起的不适之感。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无痛胃镜已经发展成熟,患者只需要睡上一觉,就完成了胃镜检查,并不会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肠胃是人体的发动机,是健康之基。我们一定要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定期体检,保护好我们的肠胃!”毛艳会说。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