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
200℃铁锅里徒手炒茶,他一干就是50年
发稿时间:2023-06-30 10:16   来源: 绵阳新闻网

  天气越来越热,林木掩映中的平武县豆叩镇银岭村,却到处都流淌着凉意。

  6月中旬的一个周末,银岭村郭家山组赵家休闲庄的赵再义起了个大早,清扫院落,将各色茶叶整齐摆放在货架上。

  今年60岁的赵再义,从10岁开始接触手工茶,至今已有50个年头,是远近闻名的手工茶制茶师。

  几天前,一位客人打来电话,准备周末带家人前来避暑,还特意预约了“体验采茶、制茶”活动,赵再义准备好采茶工具,等待客人的到来。

  坚守

  他10岁开始手工制茶

  走进赵家休闲庄,一股浓浓的茶香迎面而来。赵再义的父亲,今年83岁的赵成早手捧茶杯,抿上一口,随后很享受地微微点头说,“香”。

  家里的茶,都是赵再义和女儿、女婿亲手炒制的。听到父亲的赞扬,赵再义笑眯眯地应和着说,“那是哦,银岭的茶,你最清楚。”随后,他拿起茶杯,给自己冲泡一杯前几天刚炒制出来的绿茶,坐在父亲身边,边喝茶边聊起了家常,而话题不经意间就说到了豆叩的茶叶与历史。

  平武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自古就是“贡茶之乡”,而豆叩则是川西北地区的优质绿茶之乡,是平武绿茶的主产地。早在宋代,豆叩产的“龙州青丝”就被钦定为贡品。从那时起,豆叩手工茶制作技艺代代传承至今。

  

平武豆叩赵再义1_1.jpg

 

  从赵成早记事起,当地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他家当时有6亩茶山,将茶叶出售后买粮食,还能结余不少。后来,村里能制茶的人越来越少,一度只有赵成早一家坚持制手工茶。

  茶乡的人爱茶。在赵再义的记忆中,小时候村里人“走人户”,最时兴送手工茶。茶叶不仅可以泡水喝,还可以泡饭,“软软的,香香的。”赵再义跟随父亲学会制茶技艺后,从10岁那年开始,一到产茶季节,就会帮村里人制茶。

  多年的坚持,让赵再义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茶制茶师。

  传承

  讲解示范炒茶技艺

  铁锅散发出炙人的热气,赵再义的一双手在锅里或抓或拂,几位游客好奇地围在锅边看他炒茶。

  这批茶叶,是赵再义带着游客到茶山采摘的,天气炎热,必须及时炒制出来。作为赵氏手工茶制茶技艺第十代传人,赵再义炒茶技艺娴熟,所有工序都刻在脑子里。面对游客,他示范炒茶的每个步骤并进行讲解。

  在簸箕里筛出杂质和无用叶,待铁锅升温后,赵再义将手背放在距锅底20厘米的位置,感觉手背发烫,估计温度达到200℃以上,再将茶叶倒进锅里,用手快速翻动,这个步骤称之为杀青。如果是嫩芽,在茶叶入锅后需要关火降温,稍后再开火升温,确保叶片完整。

  

平武豆叩赵再义2_1.jpg

 

  第一次炒制完成后要及时出锅,摊晾冷却固定色泽,到茶叶不粘手时再揉制理条。如果是制作青丝,则需要搓制成卷芽状,然后再次入锅炒制。赵再义说,这个过程“就像千姿百态的舞蹈”,让人心情愉悦。

  制茶,讲究气韵。就比如诗仙李白,喜欢喝酒、写诗,但并非他每次喝酒都会写诗,要看心情。制茶也是如此,好的心情会制出好的茶叶,而一款好的茶叶,会带给品尝者好的心情。

  不同香型的茶叶,制作手法也不一样。第二次炒制之后,还要再揉制。如果是制作高端茶叶,则还需要晾晒。揉制的过程,便是将茶叶的油香锁在叶片里。如此反复几次,炒制完成后,起锅,用簸箕去渣,再入锅烘焙,“全凭个人感觉”,等干燥之后,就可以存储冲泡了。

  

平武豆叩赵再义5_1.jpg

 

  创新

  摸索制出多种香型茶叶

  家里货架上的茶叶,除了传统的红茶、绿茶外,还有兰花香型、苹果香型的茶叶。对这几种“花香型”茶叶,赵再义多少有点自得,“都是偶然间摸索出来的”。

  “制茶的过程,就是提炼的过程。”赵再义说,不同香型的茶叶,取决于采茶的时间、晾晒时的日照、炒制时的温度。在豆叩,传统的茶叶香型有清香、栗香等,而赵再义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尝试,还摸索出了“花香型”茶叶炒制技艺。

  记得是2015年3月的一天,采摘回来一批茶叶已是中午,因临时有事不能及时炒制,赵再义便将茶叶晒到外面,下午3时想起时才赶紧烧锅炒制。没想到的是,这批茶叶竟然有浓浓的兰花香味。经过几次摸索,赵再义发现,茶叶在太阳光照最强的13时-15时晾晒后,就会炒制出兰花香型的茶叶。

  

平武豆叩赵再义3_1.jpg

 

  两个月后的一天,赵再义采摘回一批茶叶后,天气出现变化,光照不强,于是他随意将茶叶摊开晾晒。下午炒制时,茶叶竟然有浓浓的苹果香味。经过几次试验,他才明白过来,“原来微光下晒的茶叶,可以炒制出苹果香型”。

  2015年3月,赵再义参加平武县绿茶文化节时,特意炒制了苹果香型茶叶,虽然只获得手工制茶毛尖组三等奖,但他认为“至少这门手艺得到认可了”。

  弘扬

  让手工制茶走得更远

  在豆叩镇银岭村,赵再义是第一个开办集茶叶、水果、蔬菜采摘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休闲庄的村民。

  起初,赵再义的想法是依托乡村旅游带动茶叶销售。当时,他家有12亩茶山。2014年,平武豆叩启动以茶叶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并举办手工茶制作技艺培训班。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已有12家以制茶为特色的农家乐。而赵再义家也通过转包的方式,将茶山规模扩大到近100亩,成为当地有名的种茶大户。

  

平武豆叩赵再义4_1.jpg

 

  2016年4月,平武羌绣传承人沈艳燕受邀参加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时,特意带去了赵再义的手工茶。后来,央视拍摄中国手工茶大师杨俊成与赵再义谈茶、制茶的纪录片后,让赵再义的手工茶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2019年,一位德国友人曾特意赶到豆叩上门买茶。

  2017年,大学毕业后在外打工的女儿赵熠雯返乡创业,跟随父亲赵再义学习手工茶炒制。如今,女婿也成为了制茶的好手。赵再义说,他已考取了中级农技师,现在专门负责家里的园艺和农技,手工茶炒制由女儿、女婿负责,但他偶尔也会上手炒制。

  赵再义家的手工茶大部分通过乡村旅游走向市场,也通过网络向外销售,年收入在7万元左右。不过,他说,家里的旅游收入还不错,2020年以前每年有近50万元,近两年有所减少,但“从今年的形势看,收入会恢复性增长”。

  读涪江烟火

  品百味人生

  如果你身边有奇人奇事、行业牛人

  独特的地理符号、人文风情

  请向我们提供相关线索

  在每期的文末评论区留言注明

  被推荐人的关键信息(姓名、地址、特长)

  一经采用

  将有神秘礼物相送哦!

  (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