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兑付农民工工资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好的营商环境如阳光、雨露、空气,对市场主体而言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5月8日,在绵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立军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作风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护航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何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增添“法治化力量”,绵阳法院展现了硬核担当——
“近年来,全市法院立足辖区经济发展大局,以常态化、多元化法治服务为切入点,精准定位辖区企业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和法律风险,采取针对性司法服务和保障措施,厚植营商环境的‘法治沃土’,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为市域经济大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勤说。
A“破”而后“立”助力困境企业涅槃重生
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稳,则经济稳。
法院人深知这一点。为此,绵阳两级法院积极组建清算与破产审判庭,促进破产审判专业化,充分发挥破产救治功能,积极盘活市场要素,有效促进“僵尸企业”出清,切实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力量。
位于江油市的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化工公司)就是在此机遇下实现了“凤凰涅槃”。
一年前,化工公司因债务巨大,资不抵债,企业已经不能正常生产经营,于2022年1月申请破产重整。江油市人民法院收到申请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合议庭认为,化工公司生产工艺先进,产品质量优良,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重整的价值。2022年5月,法院作出裁定,化工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重整过程中,面对企业涉诉案件较多,且存在取水许可证没有办理、营业执照需要增项以及资金困难等问题,江油法院组织相关人员,多次实地调研,到一线了解职工思想,解决矛盾,终于让企业于2022年11月21日正式复产。同时,为了尽快帮助企业重整,江油法院依法指定了破产管理人,积极引进共益债5000余万元,完成对生产设备的检维修,使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这样的结局,其实并不意外。因为早在2022年,我市就印发《绵阳市深化企业破产统一协调处置工作实施意见》。
记者梳理《意见》发现,在企业破产统一协调处置具体执行过程中,法院在受理重大破产案件前,将通过共同会商确立破产审判方向: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需求旺盛的企业,各有关部门应给予积极支持,推动实现企业的破产和解或破产重整;对技术水平低、企业发展前景不佳、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不宜再保留的“僵尸企业”应及时通过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
优越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法治则是解开竞争力密码的“金钥匙”。重整制度是为了挽救危困企业,让其焕发市场主体活力。
“破”而后“立”,要快要好。
为帮助企业破冰,助推破产重整企业走出困境,针对破产案件审理周期长、成本高、协调难等问题,绵阳各级法院将实施破产审判业务培训计划,通过“问、研、帮、查”一体化方式,强化破产案件审理,加快“僵尸企业”出清、要素资源释放。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探索建立由破产审判法官与执行法官组成的专业破产审判团队,共同审查、审理破产案件,形成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无缝衔接的工作格局。
当事人被拘留后和解履行
B 同频共振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与行政机关加强工作衔接,合力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中心大局、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这是6月8日下午,绵阳市经开区法院、绵阳市市场监管局签署《关于建立行政诉讼与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工作备忘录》时,经开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高峰的表态。
签署工作备忘录,建立行政诉讼与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有助于深化市场监管领域诉调对接机制,强化司法行政沟通协作,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以实质化解行政争议,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这背后,是“府院联动”工作机制迭代升级。
“法官,能不能缓一缓!”前不久,绵阳高新区法院在强制执行四川某木艺公司拍卖土地、厂房腾退案中,遇到承租的13家企业来求情,每家企业负责人各有各的理由,某塑胶公司称企业这段时间接了不少订单,如果不能按期完成的话,要承担高额的违约金;某模具公司称新的场地还未找好,无处安置精密仪器设备;某印务公司称员工皆是当地居民,企业搬迁后会导致熟练员工流失;某电器公司称公司项目引进失败,企业经营难以维系,连搬迁费都难以支付……
高新法院知悉后,深入了解其困难与诉求,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依靠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运用府院联动机制,积极协调永兴镇政府、经发局等单位为企业寻找适合经营发展的场地,组织企业与买受人、被执行人协商,促成企业和买受人、被执行人分别达成和解,买受人同意企业延缓数月搬迁,被执行人给予承租企业一定经济补偿,企业在延缓期满后主动搬离涉案场地,不仅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也让涉案的多家企业得以继续生产经营,经营不下去的企业也有资金搬离场地,成功清空场地交付买受人,实现了各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此案能够快速审结,得益于实施‘府院联动’机制,从提供了办公场所到协调和解,再到最后为补偿提供的政策支持,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维护企业的权益。”高新区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常规案件审理外,“府院联动”还在执行案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与市不动产中心联网,在这里就能查找被执行人的房产信息;与公安部门联网,被执行人的车辆信息、活动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与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联网,被执行人名下有无住房公积金、有无贷款买房,一目了然……在绵阳,一张“法院+X”的执行联动网已初具雏形。
法官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C 送法上门“零距离”助企纾困“面对面”
居安思危,方能有备无患。
任何一家企业要发展,都必须要强化风险意识。多懂一点法律,多加一分细心,就能够极大的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未雨绸缪,才能临危不乱。
时间退回到今年2月。
今年2月20日,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基层法院院长会。在对2023年工作作出部署时,记者注意到,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主要负责人特别提到了各基层法院要主动融入,把服务“五市战略”贯穿于审判、执行工作的全过程,为绵阳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其中,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明确提出:今年,绵阳两级法院将常态化开展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组织“营商环境面对面”座谈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专业、更加快捷的司法服务。
大走访,大调研,这绝不是一个口号。
“相关资料都带齐了吗?”“对于企业的疑问,我们尽量现场进行答复。”“如果他们有具体的法律方面需求,一定要认真记录。”……端午节来临之前,游仙区人民法院仙海法庭庭长赵倩一行人前往辖区绵阳首开喜来登酒店、四川昆林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开展走访,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座谈、到企业办公场所和车间现场察看、向企业员工问需等一线走访方式,全面梳理企业涉法涉诉问题台账,聚焦企业需求,零距离提供法律咨询,一对一指导企业破解诉讼难点、堵点,并就旅游风险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感谢法庭普及法律知识,在今后我们一定更加注重依法经营,尽量避免法律风险,共同打造良好的旅游业态。”相关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
这样的场景,其实在每个法院都在上演。
江油法院走进市电子商务协会,为企业“零距离”把脉问诊,及时纾困解难;涪城法院将普法课堂搬进中国电信绵阳分公司,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难题;多名法官赴豪茂魔芋等企业开展走访调研,上门问需求、解难题、促发展,让企业从纠纷中快速抽身专心经营……
一次次“暖企为民”的惠企大走访活动,一场场为企业针对性送去的“法治大餐”,一堂堂生动实用的“送法进企业”活动……近年来,绵阳法院变“被动联络”为“主动上门服务”,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彰显司法在服务营商环境中的职能作用,继续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针对企业反映强烈问题,联企帮企,纾困解难办实事,发挥好司法服务保障作用,助力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厚植沃土兴万木。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接下来,绵阳法院将紧紧围绕“公正和效率”这个时代主题,牢固树立“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理念,大力推进“放管服”效能革命,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入查找营商环境存在的堵点痛点和卡点,健全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深入开展法官、行政执法人员等以案释法、以案说法,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维护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大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绵报融媒记者 邓勇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