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端午粽飘香 幸福邻里情
发稿时间:2023-06-21 08:53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6月20日,盐亭县妇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团县委在阳光水岸小区举办“粽香小区幸福邻里”端午节主题活动。

  仙海区海棠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浓情端午粽享快乐”主题活动。(蒲莉娟摄)

  盐亭举办端午节主题活动(绵报融媒记者杜亚菲摄)

  粽子堆成了小山(绵报融媒记者任明勇摄)

  盐亭 粽香小区幸福邻里

  绵阳新闻网讯(胥丽娟 绵报融媒记者 杜亚菲)6月20日,盐亭县妇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团县委在阳光水岸小区举办“粽香小区幸福邻里”端午节主题活动。

  活动现场,由经验丰富的蛋糕制作老师向30余名参与者演示如何正确快速地包粽子。卷粽叶、舀馅米、左缠右绕、系紧绳子……大家纷纷动起手来,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们大展身手,不一会儿,香气四溢的粽子就堆成了小山。浓浓的粽香味扑鼻而来,居民们感受到来自社区大家庭的温暖,粽子吃在嘴里、甜在心中。

  包好粽子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为辖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送去饱含关爱与温暖的粽子,同品粽香。

  游仙 状元游街热闹非凡

  绵阳新闻网讯(宋扬 李洋 绵报融媒记者 周钰)近日,“端午话家风粽情爱意浓”端午节主题活动在游仙区盐泉镇火热开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雄黄酒醇,艾苦飘香。秫米未干,粽叶苍翠,值此端午安康之际,终于返得我故里盐泉,倍感欣慰啊!”……一大早,一出盐泉状元苏易简穿越回故乡的好戏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前有狮子锣鼓队开道,后有随从跟随,“苏易简”跨上骏马,沿路为群众讲述屈原故事,吟诵屈原词赋名句。浩浩荡荡一行“穿越者”,从盐泉镇场镇口牌坊开始,经过苏易简纪念馆,行至黄金街、玉绵路,回到苏易简纪念馆状元广场。

  “苏易简”所到之处,群众纷纷驻足观看。主办方还为群众准备了艾草、粽子、熟鸭蛋以及各类小礼品。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状元游街,很有感觉,这种形式也很契合盐泉这样有历史底蕴的乡镇。”家住盐泉镇的居民田枫意犹未尽。

  梓潼 左邻右舍一起过节

  绵阳新闻网讯(彭彬 绵报融媒记者 刘晓东)端午近,粽飘香。在梓潼县石牛镇,最受欢迎的是“咸香腊肉粽”。群众将糯米用碱水浸泡一夜,再加上腊肉、绿豆包成腊肉粽。蒸煮之后,剥去粽叶,粽体颜色青黄,晶莹透亮,入口咸香润滑,是当地一道时令美食。

  端午节前,梓潼县石牛镇雁门村村民刘多义、李含碧夫妇请左邻右舍一起过节。在他家的小院里,邻居们分工合作,有的淘米、洗粽叶,准备黄糖、绿豆、红枣等食材,在说说笑笑中开始包起腊肉粽。

  一个半小时后,粽子蒸熟出锅。好客的主人家还准备了皮蛋、花生米及新鲜蔬菜,他们开始一边品尝起粽子,一边聊起今后的生活,好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江油 社区老人同品粽香

  绵阳新闻网讯(张俊华 李静 绵报融媒记者 赵烨)近日,江油武都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团山社区综合文化站联合开展了“浓情端午粽情飘香”包粽子活动,志愿者与数十名辖区群众一起参加活动。

  当天8时30分,工作人员提前将用来挂粽子的竹竿绑在树上,并准备好粽叶、糯米等材料。居民们分工合作,先将粽叶挽成漏斗状,再填上糯米、封口、捆扎。不一会儿,三角的、四角的等各种形状的粽子就挂满了竹竿。

  活动中,志愿者还为大家分享了“端午节”的典故和常识,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粽子包好后,志愿者将皮蛋与粽子分发给现场群众。同时,志愿者还为辖区困难群众、独居老人送上粽子和皮蛋。“活动非常好,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居民王大爷说。

  五月初五端午节 赛舟吃粽挂菖蒲

  □绵报融媒记者 郑金容/整理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之日,故又称为“端阳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2007年开始端午节更是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成为绵阳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赛龙舟:千帆竞发

  相传屈原投江死去,百姓悲痛不已,竞相乘舟划船追赶,以图将其救起来。谁知道,百姓划着龙舟从汨罗江直到洞庭湖仍未见其身。此后每年这一天,百姓都会赛龙舟,缅怀屈原。划龙舟也逐渐流传开来。

  “绵阳民间一直有赛龙舟的习俗,每到端午节,人们便会举办龙舟赛,参赛队划着龙舟拼速度,还会抢鸭子,十分热闹。仙海湖的龙舟赛更是典型代表。”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俗专家刘述云说,端午时节,碧波荡漾的仙海湖上,一艘艘龙舟竞争风流,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吃粽子:粽香情深

  屈原投江后,百姓害怕江里的鱼咬屈原的尸体,拿出家里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便是早期的粽子。

  古时多为早晨吃粽子,尤其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要吃包有红枣的粽子,“枣粽”即“早中”,以期金榜题名。“在绵阳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包蛋、喝雄黄酒避邪祛病,江油一些地方还有准女婿去丈母娘家送礼物,形式多种多样。”刘述云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此外,端午节民间也称“卫生节”,这天,家家都要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