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炊烟里的乡愁
发稿时间:2023-06-11 08:57   来源: 绵阳日报

  □宋恕(绵阳)

  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画家朋友送我的水粉画,画面上是典型的川北山村傍晚的景象:迷蒙的浓雾笼罩了田野山川,近处高低错落的瓦房茅屋若隐若现,而屋顶却升腾着一股炊烟,丝丝缕缕,袅袅娜娜,渐次化入苍茫的天际。

  读书写作的间隙,我常常面对那幅水粉画发呆,对于炊烟的种种思念和遐想也随之丝丝缕缕漫上心头,或许这就是编织在炊烟里的乡愁。

  真正与炊烟结识还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到清漪江边一个小镇工作时。小镇位于清漪江源头,有一条几百米的街道,街上的住户多是亦农亦商的农民,街道房屋多为青瓦平房和部分茅草棚,抵达所在的小镇,已是薄暮时分。从未离开过县城,突然来到一个荒僻的地方,心中笼罩着孤独、无助的愁云,这时我看到小镇较高处的一幢房子里升起一股灰白色的烟雾——是炊烟,紧接着两股、三股,似乎接到号令一样,几乎所有的房舍,都有炊烟升起,高低错落的房舍如同沉在五里雾中,水墨丹青般美妙。伴随着炊烟的袅袅升腾,树枝和干草散发的清香和着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我立刻有了一种归属感,孤独无靠的心也渐渐踏实了。

  这大概是我对“人间烟火”最设身处地的理解。小镇有了炊烟的映衬,彰显和缭绕着的是人间的悠闲与繁忙,因为他们巧妙地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乡风俚俗画,是生活在小镇的人们宁静平和的生活常态。看着炊烟在夕阳下从低矮的房屋和葱郁的树冠间缓缓升起,心中就充满着温暖和幸福。“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但没有炊烟,那种诗情画意就会变得没有灵魂。

  以后好多年的日子,我和炊烟结下了不解之缘……

  平武境内清漪江流域这样的小镇有不少,山环水绕,街道格局大同小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贫穷、苦涩,农民的日子过得像铅一样沉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只有奔流不息的清漪江水和炊烟的升腾,会使人设身处地的融化成一种无处不在可以亲近的空气和氛围,这时炊烟就变成了村庄活着的呼吸与视听,让人们的心变得柔软清明起来。不论日子过得如何不尽人意,炊烟总是冷看日出日落,漠视月缺月圆,它给人们的总是人间烟火的亲切和超脱凡尘的浪漫。

  早晨的炊烟,是风轻云淡,显得清飘疏朗,袅袅娜娜似“草色遥看近却无”;中午的炊烟,显得直来直去,有些“天高云则淡”的平静;而晚炊则是最能够显出农村生活粗糙中的细致来,“炊烟袅袅牧人归”。农民一日三餐,当然最注重晚饭的温馨。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年年岁岁,炊烟风里来雨里去而又浓浓的经久不散。在清漪江生活了几年,在那里度过了我人生的低潮期和精力充沛的岁月,清漪江让我对炊烟产生一种浓重、温暖、浪漫、缠绵的情结。炊烟让我谙熟五谷杂粮、各种菜蔬如何变成饭菜摆上餐桌,了解了农事稼穑的繁忙、悠闲与炊烟的瓜葛。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听着如流水似的歌声,眼前不由自主就会有缕缕炊烟在袅袅飘荡。那一缕缕炊烟,是我心灵的寄托,编织着我的乡愁。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