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割麦鸟
发稿时间:2023-06-04 08:50   来源: 绵阳日报

  □张坤富(安州)

  北方麦子南方稻。北方以面食作为主食,麦子生长周期较南方长,筋道好;而南方则以稻米作为一日三餐的主食。因为气候温润,水资源有保障,加之油菜籽和其他蔬果的产值更高,所以南方小春季大部分选择了不种大麦小麦。

  我的家乡在川西北,从龙门山脉下来的雪水、雨水,万涓成流,终是冲击成了一条从北到南贯穿万亩良田的河。人们称之为干河子,源于这条河的流量不大,冬季更是干涸。只是在每年的六月至十月,源头处的龙门山脉下了暴雨,干河子河水才会暴涨,并形成一定的洪涝灾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础设施落后,虽有水源,但河床低洼,农田灌溉用水还是望河兴叹,农民靠天吃饭。而干河子却成了人们的避暑天堂,小孩子、半大小子每每从初夏就开始了夏季狂欢,牵上水牛在水里一待就是半天、一天。两岸的麻柳树茂密,蝉子不分昼夜地鸣唱,雀鸟满天飞翔。

  有一种鸟的叫声很特别,会从夏季喊到秋收,它的羽翼呈灰色,尾上有雪白的斑点,与粗大的树枝杆颜色相似,常隐藏在茂盛的树林丛中,故很难捕捉到它的身影,人们会根据它响亮的叫声侍弄着田里的庄稼。一声声“豌豆包谷”“麦儿快黄”“割麦种稻”,在五月沸腾的山村响彻云霄,催熟了麦子,催着庄稼人该收割了,该播种了,这种鸟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割麦鸟”。其实这种鸟学名布谷,又称大杜鹃,大杜鹃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和农舍附近高大的乔木树上。主要为夏候鸟,部分旅鸟。春季于四五月份迁来,九十月份迁走。布谷鸟生性孤独,常单独活动。飞行快速而有力,常循直线前进。飞行时两翅震动幅度较大,但无声响。繁殖期间喜欢鸣叫,站在乔木顶枝上鸣叫不息。而只有雄性布谷鸟才能发出为人熟知的“麦儿快黄”“豌豆苞谷”“割麦种稻”叫声。

  小时候听外婆讲过“割麦鸟”的故事,时过经年,依稀还记得这是一则关于爱情的故事。一个叫“布谷”的姑娘与一个名叫“麦儿”的男子相恋,但麦儿家境贫穷,为了娶得心爱的姑娘,麦儿在一个霜雪满天的冬天选择背井离乡谋差,说好的春天便回,却从此音信渺无。姑娘望穿双眼,相思成疾,死后变成一只鸟,天天在云端呼唤“麦儿快回”,直到嘴角啼出血……外婆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是懵懂少年,一饿就嗷嗷叫的年龄。爸妈养了我们弟兄三个,而外婆也是一个生产队,就叫我去跟了外婆,少了一张嘴吃饭。外婆精瘦,小脚,印象中一直絮絮叨叨,就是没冒出啥话语你也能瞧出她双唇在动,不知她在念叨什么。外婆种的田地有几块,但取水困难,基本上都是种的麦子。一到五月,“鱼儿游边,麦子黄芊芊”,麦芒由青变黄,割麦鸟就在山坡上大声地喊着“割麦种稻”。阳光亮得晃眼,外婆一改平时对待孙儿的疼惜,催促到山上割麦子,毕竟也是一个小劳力。比我个头还高的麦子以及肤色如阳光般的麦芒,稍不留神便会刺进皮肤,又疼又痒。那个时候割麦鸟的鸣叫深深地刻进了童年的记忆中,我宁愿夜晚出去割麦子,与满天的繁星、遍地的蛙鸣、提灯的萤火虫作伴,至少麦芒温柔了,割麦鸟的叫声稀疏了。

  后来好多年听不到割麦鸟的叫声,或许听到也忽略了。城市的铜墙铁壁不适合割麦鸟栖息,奔走的路途对金钱的渴望胜过了饥饿。关于一种鸟类,关于粮食的事情,竟如陈年旧事不值一提。

  又到五月,田间地头的种粮人还是那些坚守土地的我们的父辈,佝偻的身躯如被岁月折弯的弓,依旧射向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原野。更多的机械代替了人力,但种田人不是麦茬,收割了一季还会在下一季长出一茬。八零后在外打工,九零后不想种田,零零后种不来田,这是现实中的农村窘境。田野有了越来越多的鸟类,灰斑鸠大摇大摆地行走在路上,放牛鸟也不再停留于牛背,跟随机械收割后的麦田,落成意外的雪。割麦鸟还是不分昼夜地呼喊,“麦儿快回”“割麦种稻”……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