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用真情描绘这片土地——蒲三文和他的《川北情缘》
发稿时间:2023-05-21 08:34   来源: 绵阳日报

  □蒋晓东(绵阳)

  土地厚重而广阔,生长万物,孕育着一切生命,联系着生命的一切。

  作家蒲三文,笔名卜舒。他在绵阳生活的20多年里,除了工作,就是写作。他农民出身,对土地有强烈的感受和感情,工作之余,或从书本研究川北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土地的改变和利用,或直接去“现场”,亲眼见证过去、现在,畅想未来。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他对川北的山水地理、人文古迹,以及那些看似淡淡而缥缈的烟火,充满了刻骨深情。这是他的散文随笔集《川北情缘》所叙述、所表达的。从文字的铺陈和语境的节奏可以看出,骨子里的川北情缘,他是急于叙述和表达的,不愿意遗漏了他在这片土地上体悟到的点点滴滴。

  蒲三文平时所活动的“绵阳开元场”,是绵阳文化与生存和发展的根的符号。作者在《24年,见证开元场的变化》里写到:“从开元场到临园口,那叫进城,老旧的东方红大桥是必经之路,穿城而过的川陕公路也不过十来米宽。从城里到开元场,人们叫一辆三轮车或者步行。开元场的东头是芙蓉桥,又矮又窄,两辆汽车在桥上会车都很艰难。”而现在的开元场,商贸繁华,属交易型、经营型、生产型集市。这篇历史性散文,见证了绵阳城区涪江以东“第一集市”的历史变迁,强烈的地方文化元素,让人再次认识了这片土地的厚重。《芙蓉溪的水》《木龙河》《绵州第一山》《米粉,绵州的一道风景》《魏城古迹》《平武散记》等篇,无一不透着正宗的川北历史文化、地方文化。

  在《两棵树》中,作者叙述游仙区梓棉鹤鸣书院传承了数百年的耕读传家文化。把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作为价值取向,这不仅是近代优秀文脉与农耕历史的一种传承,它还延续着中华优良家风家训的一种精神。

  从某种角度看,“乡愁”隐含了人们追寻自我生存与生命意义、追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的美学思辨。“乡愁”也由传统单一的“文化乡愁”“记忆乡愁”,传承、演变为“爱国情怀”和对于“理想家园”精神追求的大格局。

  作者在《泡咸菜情结》这篇文章里,回忆了他高中时期的生活。家乡离学校25公里,只有住校。带到学校的泡菜,是母亲亲手泡制的萝卜缨子、白菜帮子。作者喜欢吃这种泡菜,即便参军到部队,仍然以吃泡菜打头阵。他从小在艰苦条件下生活养成的习惯,在优越环境下长大的人,很难清楚其中的滋味。在物质条件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吃泡菜仅仅是想改变一下口味,没有丝毫“记忆痕迹”。但是在作者眼里,这就是“乡愁”,而这种乡愁澎湃了作者的胸怀,升华为热爱生活、热爱国家、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土榨房》《留守的枇杷》《故乡的秋天》《核桃树》《毛桃树》等篇,从小处入手,根植于表述大视野的爱国情怀。“小处入手”,是立文之本,更是作者从生活中汲取智慧营养、灵感与精华产生的思想。

  生活是前进的,世界是前进的。土地上少不了为未来而奋斗的人们。作者在《布谷声声》中写到:“布谷,布谷”的叫声,就是布谷鸟用歌声提醒播种的时间到了,要抓紧时间犁田播下谷种。“布谷叫三声,遍地赶牛声。”文章让人闻到了稻花的飘香,看到了手捧一粒粒饱满新米的农家人的喜悦。“布谷”,不单单是撒播谷种,更是惊醒人们不要贪恋春光,是时候奋发向前了,而向前的步伐,是永不休止的。

  《畅想五月》《忙农的季节》《菜花黄》《又是一个稻香飘的季节》《四月谷雨天》《清明雨》《立夏》《小满》《也说芒种》《秋天的景观无比美》等篇,不仅歌颂了农村里的劳动者,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稳健步伐,同时告诉我们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关系、与时间流逝的关系。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写道“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的乡村和农民不再贫困和迷茫,而是着力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和成就,持续乡村振兴和农村新农村建设。”

  《川北情缘》饱含了作者对川北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作者是一个甘愿伏下身子写作的人。蒲三文,土地母体中的一个普通人,他的厚重与朴实,成就了他对土地的情怀。希望蒲三文,创作出更多更好与人民大众心灵相通的文学作品。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