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绵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案例(下)
发稿时间:2023-05-09 08:16   来源: 绵阳日报

  原标题:有需必应 无事不扰

  持续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

  ——绵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案例(下)

  位于游仙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联迅通集团万级无尘车间,一片繁忙景象。(视觉绵阳资料图)

  网红打卡点马家巷游人如织(绵报融媒记者任明勇摄)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行动、关键在于落实。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人人都是绵阳形象、事事关系营商环境”意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更优营商环境护航绵阳高质量发展。

  “三度服务”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

  涪城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和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营商环境“三度服务”,构建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闭环,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加速发展。

  ●主要做法

  招商引资有“热度”,致力企业“招得来”。针对企业初来投资,对涪城产业布局、投资环境、要素保障等缺乏全面了解,最需要热情周到服务的问题,“一对一”精准对接、“多对一”贴心服务,彰显涪城“热度”。

  项目落地有“力度”,聚力企业“建得快”。针对项目成功签约后,企业最关心和最需要的是优质高效政务服务、保障有力的要素供给等问题,优化流程加速审批、完善机制全力保障,高效推进项目落地,体现涪城“力度”。

  服务企业有“温度”,助力企业“发展好”。针对企业投产后,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在常态化和可持续服务上下功夫,创新构建政策体系和服务闭环,传递涪城“温度”。

  ●取得成效

  涪城区创新营商环境“三度服务”先进做法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县域改革案例”、赛迪顾问十大典型案例。《涪城区创新开展企业家“早餐汇”》《涪城区全面整合区域资源,推行跨区域、全时段、零距离服务》先后成功入选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2022年,涪城区成功入围全国创新百强区,居第34位,排名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上升6位、居第39位,排名西部地区同类城市首位。

  立足“四化”开拓创新 全力打造破产审判“江油样本”

  近年来,江油市人民法院积极探索破产企业审判新思路,为“搁浅”企业“问诊把脉”,为“病危”企业“刮骨疗伤”,助力辖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出了独具一格的“江油样本”。

  ●主要做法

  完善企业破产办理机制。构建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率先在绵阳地区建立了企业破产工作府院统一协调机制,成立破产审判府院统一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和15个府院协调工作专班;构筑破产审判“法院+”联动工作模式,多部门合力化解破产审判协同难题;制定出台了《破产审判工作规范指引(试行)》等多份规范性文件。

  规范破产案件审理。建立科学合理分案机制,积极推进破产案件简化程序审理,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

  探索破产案件“智慧审理”。建成集法官中心、管理人工作台、债权人工作台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破产管理系统,完善线上办案流程,提高案件办理透明度。

  持续推进破产审判专业化建设。与成都理工大学开展院校合作,推动审判实践与法学理工研究共建共享;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地方涉企纠纷的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取得成效

  通过破产重整或和解方式保留3家生产经营型企业专业资质,盘活企业年均为地方贡献税收超过1000万元,处置闲置资产总额高达32亿余元,安置职工580余人,100%清偿职工债权2635万元,出清土地24万平方米,保障3400户老百姓的居住需求,为江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被绵阳市委、市政府表扬为“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

  创新打造“4+4”定制服务 全流程对接纳税人缴费人需求

  近年来,绵阳市税务局多项做法在全省推广。其中,高新区税务局创新模式,推行税费服务全流程闭环管理,有力推进税费服务新体系建设。

  ●主要做法

  精准发力定制服务。对内,征集税务人员意见,确定税务机关主动推送定制服务对象;对外,多渠道广泛收集纳税人缴费人现实需求,精准研判,分类施策,精细制定服务方案。实现服务对象分类管理、税费政策靶向推送、特定主体个性服务,做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精准管控服务过程。由税费服务支持中心统筹,确定承办部门、办理方式、完成时限,实施过程记录,实现全程管控。针对税收宣传、政策辅导等一般需求,由税源管理部门迅速组成宣传辅导力量,一对一开展服务;针对重点事项、疑难杂症的特殊需求,通过专题会议或工作专班等专门通道推进解决。

  精致提升服务质效。通过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实施主体自我评估、第三方测评、税费服务支持中心绩效考核,实现完整系统反馈。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对定制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响应,立即改进,同时推动对应部门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对纳税人缴费人高度认可的先进做法加以推广,最终实现“实践-总结-完善-提升-再实践”的税费服务优化闭环管理。

  ●取得成效

  绵阳市税务局“4+4”定制服务获得纳税人缴费人一致好评。定制服务案例先后被中国网、四川新闻网等媒体宣传报道,被省发改委编入《四川省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做法(第五批)》,是全省“纳税篇”2个入选案例之一。

  建立“1234”服务机制 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

  梓潼县统筹、整合、协调全县涉企服务职能等资源要素,建成梓潼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形成“1234”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切实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营商环境全面优化。

  ●主要做法

  打造1个综合服务平台。组建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成为园区连接企业的“总枢纽”,实现18个大类和61个小类事项一站式办理,实现60个高频事项全程代办,事项办理效率较中心建成前提升60%以上。

  发挥2个角色服务作用。一方面担当政府各部门服务企业的“总代理”角色,高效快速办理企业诉求事项;另一方面主动担当企业诉求的“代言人”角色,达到“部门拼尽全力、企业收获满意”的良好局面。

  建立3项工作服务机制。实行全天候服务机制,实施综合服务窗口“全天候”坐班制、项目服务窗口周二“企业服务日”和项目专员“机动灵活”代办三种模式;实行见章盖章审批机制,启用经开区企业服务专用章,相关职能部门不再进行第二次审核;建立人才顶岗锻炼机制,相关部门定期选派年轻干部到企业服务中心顶岗锻炼。

  集成4项惠企服务功能。集成食品快检服务功能、商务服务功能、活动服务功能、法律服务功能。

  ●取得成效

  梓潼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接受企业开办等各类咨询服务240人次,办理公司登记注册等事项120件次,新项目均实现从协议签订到取得用地、开工建设用时不超过2个月,园区委托事项行政审批效率提升60%以上,帮助企业项目快速落地、快速开工、快速投产、快速达效。

  活用“加减法”为科技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农行绵阳科技支行于2022年5月20日成立以来,大力支持先进产业提档升级,灵活运用畅通融资的加法和让利新区的减法,持续丰富金融供给模式,积极提高金融服务质效,为“科技立市”贡献力量。

  ●主要做法

  加强园区合作,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通过设立科技支行、专营机构、特色网点等形式,为园区内的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加速产品创新,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力。创新产品运用,创新推出“种业品种权质押贷款”,截至目前,已对西科种业等企业投放贷款6700万元;创新合作模式,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打造政、银、担、保多方协作平台;创新推广科创贷,首家审批通过支持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信用贷款,发放贷款2700万元;创新落实信贷政策,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充分运用省农行支持支行发展专属政策,持续做好对上争取,精准服务客户。

  减轻企业负担,提高科技金融覆盖率。减小担保压力,创新“绵科贷”产品系列,“绵科贷”产品支持新区科创企业40余户,贷款2.8亿元;减轻付息压力,让科技企业轻松还“贷”,扎实推动金融惠企利民纾困政策落实落地;开展科技创新再贷款,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科技型企业,给予再贷款支持,实际执行利率最低可达1.75%,有效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

  ●取得成效

  截至2023年1月末,农行绵阳科技支行存贷规模65.2亿元,较成立时增加28.2亿元,增长76.2%。其中,存款25.2亿元,贷款40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15.2亿元,较成立时增加1.8亿元,增长13.5%;科创类贷款余额15.3亿元,较成立时增加2.2亿元,增长16.5%。服务科技型企业55家,较成立时增加27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8家,增加7家。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