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老绵阳”王裕谷——用画笔留下一条江与一座城的记忆
发稿时间:2023-10-29 09:1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绵阳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关于老绵阳城的情感和记忆,却永远存留在我们的心中。今年68岁的王裕谷用画笔记录下那一个个质朴而温情的生活画面。近日,记者在位于绵阳城区临近涪江一栋商住楼的工作室里见到正在绘画的王裕谷。在工作室画台一侧,放着一本《一谷水粉风景写生》画册。王裕谷关于一条江与一座城的记忆,就在那本画册里,那也是几十年前涪江两岸老绵阳城的历史与自然人文的真实记录。

  涪江码头(图片由王裕谷提供)

  正在创作的王裕谷

  □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绵阳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关于老绵阳城的情感和记忆,却永远存留在我们的心中。今年68岁的王裕谷用画笔记录下那一个个质朴而温情的生活画面。近日,记者在位于绵阳城区临近涪江一栋商住楼的工作室里见到正在绘画的王裕谷。在工作室画台一侧,放着一本《一谷水粉风景写生》画册。王裕谷关于一条江与一座城的记忆,就在那本画册里,那也是几十年前涪江两岸老绵阳城的历史与自然人文的真实记录。

  涪江边的写生人

  一轮红日跃出云层,霞光映照在粼粼江面,对岸若隐若现的造船厂、晨光薄雾中的远山,与近处岸边的货运码头、江边洗衣服的大姐大妈们,形成一幅绝美的画面。王裕谷忍不住心中一喜,赶紧拿出画笔勾勒起来。

  那是1976年初夏的一个清晨,王裕谷一大早背着绘画工具到涪江边写生,留下水粉写生画《涪江之晨》。

  出身于教师家庭的王裕谷,因父亲收藏了不少名家字画,为他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小学毕业后,开始学习绘画。

  1976年,王裕谷进入原红光电讯器材厂,当时的涪江两岸稍显荒芜,河堤低矮,江边码头停靠着各地往返的船只,还有说着不同方言的船工、洗衣服的妇人、闲逛的路人,充满了浓浓的市井气息。在王裕谷看来,这些都是写生的素材。

  每个早晨与黄昏,王裕谷都会走向涪江边,记录下一个个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在王裕谷眼里,这些场景正是涪江两岸绵阳人最真实的生活意趣,质朴而率性,值得用画笔记录。

  画笔下的江与城

  除了涪江两岸的人间烟火,王裕谷画笔下记录的还有绵阳城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人文气息。王裕谷经常在江边码头遥望三江交汇口的南山,南山上的南塔、烈士陵园,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绵延不息的红色基因,这些都成为他笔下的一幅幅画作。

  1977年,为照顾生病的母亲,王裕谷借居东城根街。每天从街巷穿过,那些老屋、小院,还有人来人往的烟火味,让他创作出了《东城根街》系列写生。

  每一次走向涪江边,或是在老街巷里写生,王裕谷的内心很宁静。每一次着墨,就像在触摸城市的脉络,也是对一条江与一座城的历史与人文最真诚的品读。

  老绵阳的生活记忆

  1985年,经过取舍,王裕谷从数百幅写生作品中挑选出百余幅,装订出一册《一谷水粉风景写生》,作为自己绘画人生的纪念。

  2004年退休后,王裕谷师从著名画家吴映强学习国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多件作品在全国展览。现在,王裕谷偶尔还会到涪江畔、街巷中,去寻找曾经的记忆,也会翻出保存许多年的写生画进行对比。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绵阳已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的涪江两岸已是“一步一景”,曾经的码头所在地已成为市民的日常休闲场所。

  “只有了解过去,才会倍加珍惜现在。”王裕谷说,很庆幸当年创作了那些画作,真实记录了绵阳的城市历史与人文风貌,留下了“一条江与一座城”曾经的生活记忆。绘画已经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未来将继续创作更多的作品。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