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科技城新区
【科技城新区】聚力锻强创新发展“新引擎”
发稿时间:2023-12-29 08:01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园区通行可以搭乘无人驾驶小巴、路灯杆上集成了电动汽车充电功能、玻璃幕墙由机器人自动清洗……12月26日,在绵阳科技城新区,来此参观的一队外地客人,被身边可触摸感知的科技元素所打动。“确实出乎意料,没想到这些前沿科技已在各种场景广泛应用。”

  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

  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园艺湖公园

  机器人产业园

  园区通行可以搭乘无人驾驶小巴、路灯杆上集成了电动汽车充电功能、玻璃幕墙由机器人自动清洗……12月26日,在绵阳科技城新区,来此参观的一队外地客人,被身边可触摸感知的科技元素所打动。“确实出乎意料,没想到这些前沿科技已在各种场景广泛应用。”

  三年前的12月23日,作为全国唯一以“科技”命名的省级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以下简称“新区”)获批成立。也正是从这一天起,新区肩负起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的使命,并探索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区。

  绵阳科技城新区,“新”在哪里?新,不仅体现在“四川省最年轻的省级新区”,还体现在发展思路“新”、发展目标“新”;通过激活科技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前沿技术在新区蓬勃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手抓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一手抓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机器人、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绿色环保四大创新产业蒸蒸日上。

  以“新”为名,新思路、新机制、新技术催生勃勃生机!向“新”出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速汇聚成势!绵阳科技城新区,向未来、再出发,聚力锻强绵阳科技城创新发展“新引擎”。

  □孙丽戴旖文/图

  链接融合科技资源在此汇聚

  科技城新区为何以“科技”命名?外地客人往往会在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参观后,找到答案。

  这里是绵阳科技服务的聚集区。一栋栋现代化的楼宇形态相近,但服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职能却各不相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华为行业感知(四川)创新基地、新一代集成式供能系统中试研发平台……近年来,随着“招院引所”、助推企业建立创新平台、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试研发平台等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相继落户新区。

  与此同时,新区还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不断链接创新资源。在此思路下,交叉中心、先进技术成果西部(绵阳)转化中心等新一批科技资源,源源不断地汇聚于此。

  为突破创新资源的地理束缚,绵阳还以云技术为依托,在新区布局“云上两城”(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在全球范围内链接创新资源,形成一个“买全球、卖全球”的科技创新大市场。

  推动相关技术成果助力本土产业发展。目前,“云上两城”已经与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4所知名高校展开合作,吸引创新创业团队29个,推动多项技术成果在新区实现产业化。

  12月28日,赛迪顾问发布了2023年全国城市新区发展潜力百强榜单,绵阳科技城新区排名第10位,较2021年上升6位。随着新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第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投资推介暨集中签约仪式上,新区科技合作类签约项目占该类签约项目总数的50%。

  打通堵点产业活力由此迸发

  最近两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来自新区的机器人产品大放异彩。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新区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

  科技创新资源汇聚,只是“链式反应”的起点。新区坚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以前沿技术为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迈出这关键一步,靠的是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涵盖“一支领军团队、一个研究院所、一个实训基地、一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的“五个一”模式。

  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研发端与应用端脱节,曾一度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破除瓶颈,首先要畅通科技成果的“供需”两端。

  近年来,围绕智能机器人、数字经济等四大创新产业,新区设立了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等8家新型研发机构,并采取“研究院+公司+基金”的运行模式,做到既懂技术、又懂应用、还能引导,从而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特别是链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要的技术,以及产业链上应用的场景。

  同时,这些新型研发机构还是一座桥梁,为项目转化提供了所需的技术、市场、金融、人才、政策等要素保障服务,让应用落地、产业化走得更顺更平稳,进而培育、引进产业上下游企业甚至链主企业,快速形成产业集群。

  入驻新区不到3个月时间,绵阳市五八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收获意向订单超7000万元。其与新区的“缘分”,便是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牵线”——该研究院柔性引进两支院士专家团队,找准了机器人产业中的伺服驱动器、防爆移(运)载平台等突破领域,进而对接拥有相关技术的科研院所,让技术供需双方“一拍即合”;链接融资渠道,首笔3000万元资金注入,坚定了合作决心,让双方精诚合作“一往无前”;助力技术攻关,参与工信部2023年3个揭榜挂帅链主项目,公司发展“一路顺风”……

  目前,新区8个新型研发机构中,既有“三无”事业单位,也有企业,还有“民办非”机构。作为新事物,这些机构的运行机制也在探索完善中,尤其是避免“为了研究而研究”,鼓励服务于产业化的研究,新区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行指导意见》,在机制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并从人才招聘、财务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为研发机构解缚。

  同样的创新探索,也体现在融资领域。截至目前,新区已设立超70亿元的市场化运作产业基金,给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助力:既有天使端的“投早投小”,也投发展中期的“爬坡上坎”,还投成熟期的“上市壮大”。

  更重要的是,借助新型研究机构这一“入口”,新区打破传统融资“点对点”的扶持,对产业链条进行系统投资,为企业找资金的同时,也找配套。比如,机器人产业,新区的产业基金既投算法、软件企业,也投核心零部件制造商以及机器人应用企业,这些企业互为产业链配套,彼此可相互赋能,进而实现相互支撑、良性发展。

  以创新方法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还体现在畅通“研发”与“应用”两端。今年4月,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就是最新成果:新一代集成供能系统转化落地,与新区展开合作。该成果在技术上较为先进,但由于研发团队缺少对市场的了解,其应用领域仅局限于备用电源,限制了这一技术的产业发展空间。

  为创新转化拓宽“道路”、提高“速度”,该项合作开展以来,新区通过新型研究机构、产业基金,结合正在大力开展的“朋友圈”助企行动等,广泛对接拓展该应用场景,开拓出前景广阔的机器人、无人机、消费电子、能源储备等应用需求,进而在目标领域寻找到客户和订单。

  这为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精准方向:基于客户订单需要的技术参数,研发团队对中试线的设计“一步到位”,节约了摸索、尝试、对接成本,实现了“中试线即生产线”,让“学”“研”“产”真正结合起来。中试项目推进至今,已收获4000余万元订单,2024年有望实现8亿元产值。

  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区收获满满。2023年前三季度,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

  三维涵育未来新城于此生长

  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城市气质。近两年,随着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大量年轻人纷纷向这里汇聚。“年轻”成为新区的“主调”,如何赢得青年,成为赢得未来的关键。以“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更有为”为目标,新区大力开展“青年友好型”园区建设,发力点锁定“涵养适合青年创业的心态、培育适合青年发展的生态、营造适合青年生活的业态”三个维度。

  青年对运动健康生活的向往,催生了新区一连串体育公园破土动工。其中,既有足球、羽毛球等受众广泛的运动项目,又有腰旗橄榄球、攻防箭等青年流行运动项目。随着新区“上马商圈”的提档升级,商业潮牌、网红餐饮、时尚活动等接踵而至,新区的年轻化消费场景也随之不断完善。瞄准青年生活痛点,新区从购买住房、子女就学、老人照料等多维度为其解压减负……

  青年友好,还体现在新区高水平城市规划中。在“白纸作画”建设中的新区西片区,针对创新产业发展所需,整合了一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无人驾驶、数字经济应用创造条件;坚持生态打底的原则,新区城市规划图上代表着绿地与公园的“绿色”遍布,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青年友好型的城市口碑,通过一场场活动走出四川。

  今年8月,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专项赛上,来自120余所高校的近300支队伍、近千名高校选手汇聚新区。比赛之外,绵阳和新区的环境,特别是蓬勃发展的智能制造、机器人、数字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令参赛选手耳目一新。

  向着科创高地、产业高地、城市新中心的定位加速挺进,绵阳科技城新区将深入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奏响创新发展“最强音”,努力成为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新引擎”。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