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回忆六十年前的高考
发稿时间:2023-04-09 09:00   来源: 绵阳日报

  □杨培德(绵阳)

  60年前的1963年,我从剑阁中学高六三级毕业,参加当年的高考。

  剑中高六三级原本有三个班,后来因一些原因,三个班被编成了两个班,总共不过百十来人。当年剑阁不设考点,所以我们只有到广元去参加高考。

  学校包了两辆大卡车,沿川陕路把我们拉到沙溪坝,再赶火车去广元。当年的川陕公路是碎石路面,汽车跑过,尘头大起,在车后拖起长长的尾巴,像一条长龙滚动,足有一里多长。我们站在车上,双手抓住车厢,但还是东倒西晃。大家都想往前挤,想躲开尾部的灰尘,但毫无用处。因灰尘一团一团地卷入车厢,大家的头发眉毛上全是灰尘。只有班长赵正锡(后考入西南政法学院)大热天穿了一件雨衣,把全身裹住,睡在车身尾部,一门心思地复习功课,任凭灰尘将其罩住,大家都很佩服他的精神。

  到广元后,住进旅店,大家就出去转街。第一次到广元,看到了火车、铁路、嘉陵江大桥,感觉都很新鲜。我和同学李从齐等三人一路,走着走着,迎面来了个卖冰棍的,李从齐手快,买了三根,一人一根。当时天气正热,第一次吃到冰棍,心头太舒服了。

  我们每天集合,步行到广元师范考场。上午考一门,下午考一门。中午饭就在广师校吃,米饭加一点熬豇豆。

  高考完后,我比较满意,许多考题,都是以前熟记的。特别是古文,有一则“薛谭学讴于秦青”,我在《中华活叶文选》上早就翻译过了。作文写的是当唱《国际歌》时想到的,一看这标题,就是要反对“修正主义”,于是在引用了几句《国际歌》歌词之后,就按当时的思路作文,估计分数不会很低。

  我填的高考志愿,全是师范院校中文系,因为师范院校管伙食。若考起了,就不用再由家里供我读书了。

  高考后大约过了两星期,我正在劳动挣工分,学校通知带7块钱,到广元去听报告。当时很为难。去吧,没钱。不去吧,又怕影响录取。最后还是姐姐给我凑够了钱。我随大家一起赶到广元,原来是听周恩来总理的一个报告录音,内容就是毕业生怎样对待升学就业的问题。

  从广元回来,我们在沙溪坝下了火车,为了省钱,我和同学徐华、李茂生约定,步行回剑阁。我们三人一路边走边摆条,边欣赏沿途的景观,穿行在皇柏古道中,真是赏心悦目。尤其是抄手公社那一段,大石板铺成的路面,阶梯一段接一段,光滑平坦。联想到这条川陕大道,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达官显宦,贩夫走卒,来来往往,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目前自己也成了其中一员,加之高考前途未卜,不禁感叹唏嘘,忧从中来。

  我的录取通知书要求送到学校,害怕投到公社被某些人扣下来,这种事情在当时时有发生,不得不防着。后来我老伴说,她家住德阳农村,当时也不敢把通知书寄到老家,而是改投到一个同学家才收到的。

  到下午四五点钟,我们走进剑阁中学校大门,老远就看到教导主任吴定忠从两株大柏树下向我们走来,大声说:杨培德,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徐华,重庆交通学院……

  据我后来查到的资料,当年全国应届生和往届生共50来万人,录取12万3千人。剑阁中学被录取了42人,据《剑阁中学志》记载,在当年的绵阳专区位居前列。剑阁县白龙区除我以外,还有石板的何跃舜,重大动力系;碑垭的奂永国,川大数学系;两河的徐华,重庆交通学院;广坪的左思恭,川师化学系,他是唯一一个与我从小学同到大学的同学。当然,我不得不说,班上还有一些成绩很好甚至冒尖的同学,却因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或其他原因的牵连,被鉴定注明“该生不宜录取”,他们落榜并非分数不够,每念及此,就感觉深深的遗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