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益
规范老年消费市场——银发经济兴起,“适老”更要“护老”
发稿时间:2023-04-07 11:33   来源: 光明日报
  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扩大,老年人消费能力提高,适老化产品加快推出,银发经济受到更多关注。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盯住了老年人的“钱包”,夸大功能的“保健器材”、价格虚高的“养生饮料”、低价的“购物旅游团”、以“高回报”为噱头的理财产品……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扩大,老年人消费能力提高,适老化产品加快推出,银发经济受到更多关注。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盯住了老年人的“钱包”,夸大功能的“保健器材”、价格虚高的“养生饮料”、低价的“购物旅游团”、以“高回报”为噱头的理财产品……针对老年人群的诈骗套路繁多,防不胜防,严重危害着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消费陷阱是如何诱导老年人的?应如何加强监管、治理乱象,帮助老年人维权?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消费套路盯上“银发族”

  “叔,身体是第一位的,照顾好自己最重要。”春节前,山西的王先生家来了一批“熟人”,他们拿着米、面等礼物来看望家里的老人。“熟人”握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同他们闲话家常。而这一幅“和谐画面”却让王先生犯了愁。

  “他们是卖保健品的,一到过年就来,嘘寒问暖的都好几年了。推销什么细胞食品,说是能治病,一瓶就五六百元。”王先生向记者抱怨,“老人年过八旬,平时也比较注重养生,我劝他不要买这些不明来历的保健品,老人家怎么都不听。”

  王先生父母的遭遇如今并不少见。一些“保健品”被推销员夸大功效,但其实只是普通的食品,并无保健功效,一些“三无产品”也以次充好被推销给老年人。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花样”的消费陷阱在侵害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去年6月,安徽的林先生参加了当地某艾灸馆组织的130元“一日游”活动,最后花费近5000元购买了“三无”口服液;上海的肖奶奶被养老院小广告的种种承诺吸引,预付5万元购买了一年期的入住养老服务,后发现上当,提出退款却遭拒绝;深圳廖先生听信某网站广告购买了一部手机,拿到手后发现手机质量有问题,想找商家沟通解决,结果发现商品包装上没有任何商家信息,无法进行售后维权……

  从近两年全国消协组织发布的受理投诉情况来看,老年人消费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健康、休闲、理财、助老养老、日常生活等方面,养生保健品、投资理财产品、低价旅游等是老年人最容易上当的领域。

  个别网络直播间里,降压手表、能量枕头、发电马甲等保健产品被吹得“神乎其神”;送鸡蛋、办卡享补贴、0元购,线下推销常常用的“小恩小惠”轻易将老年人带到套路之中。这些消费陷阱往往盯紧老年群体在健康、养老、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各种推销手段诱导老年人消费一些名不副实的服务和产品。

  “老年群体容易受到情感因素影响,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容易产生孤独的情绪,因此打感情牌、走温情路的老套路容易让老年人上当受骗。”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郝作成在分析老年群体的消费习惯和特点时说,如今,这些套路已经渗透到乡村等下沉市场,特别是留守老人,很容易在“情感攻势”下被蒙骗。同时,老年群体容易被“低价”“促销”“饥饿营销”等手段诱骗。

  《“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老年人口规模增加,老年人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提升,为银发经济带来巨大发展潜力。然而,在适老化产品和服务快速扩大的大市场中,一些不法分子也跳出来,抓住老年人的需求特点,以名不副实的产品、夸大其词的宣传俘获了老年人的“钱包”。

  “想要进一步激活老年人消费市场,推动银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破除目前存在的针对老年消费者的违法乱象将是重要的一步。”郝作成说,应积极扩大老年用品有效供给,加强养老服务和老年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促进老年消费升级,让老年人放心消费。

  谨防理财风险,护佑老年群体权益

  日前,北京房山某派出所民警成功劝阻了两名正在遭遇诈骗想要给骗子汇款的老人。原来老人听信所谓“理财老师”诱导,来到银行打算往某指定账户汇款100万元,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幸好民警及时出手,避免了款项落入骗子之手。

  相比于日常消费中的套路,投资理财领域因为涉及金额大,容易对老人的物质财产造成更大威胁。如夸大产品收益,对风险或附加条款避而不谈,诱导老人购买理财产品;向老人虚假宣传珍稀物品,引导老人购买名不副实的藏品;用“以房养老”的套路实施信贷诈骗;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或投资理财等。

  近日,中信银行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约一成受访者在过去三年中遇到过诈骗,其中约四成造成了经济损失。“收益可观”“从众心理”“内心孤单”等都是被诈骗的主要原因。该调查还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应该在30~50岁进行养老储蓄规划,备老意识较强。老年金融消费者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担心资金安全、缺乏金融知识与投资技巧等。

  一些所谓的“投资理财课”抓住了老年人金融理财知识匮乏这一特点。不久前,家住山西太原的李女士发现年近七旬的父亲加入了一个财商课“学堂”,听起了讲解基金投资的视频。“课程好像是6000多元,我父亲听不太明白想要退款,可是对方的微信账号已经停用了,根本找不到人。”李女士告诉记者。

  此类针对老年人的“财商课”“理财课”其实并不少见。根据记者的调查,这些机构常常以低价或免费的“小白训练营”诱导消费者入群,群里的“导师”也往往有高学历和虚假的理财投资经历,通过“实现财富自由”等“话术”引诱消费者购买价格高昂的课程。“我看了他们的聊天记录,此前七天的‘免费训练营’完全是个‘洗脑’的过程,就是反复强调理财的重要性,编造以前的学员如何短期内获得高收益的虚假故事,很多老年人信以为真。”李女士说。

  打开黑猫投诉平台,以“理财课”为关键词搜索出的投诉条目有2000多条,有不少都涉及老年群体。“以免费名义诱导中老年人加群听课,其实群里八成是‘托儿’”“推荐股票基金,还保证不赔,结果我父亲损失惨重”“7000多元的课程只是一些录播视频,要求退款却被拒绝”……

  专家表示,老年人一定要去正规的机构,确认合同内容后再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要随意听信委托和代理,同时要谨慎对待签字、授权、付费等环节,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加强监管,提振老年群体消费信心

  针对老年消费市场的误导销售问题,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力量,联合行动齐抓共管,依法打击、整治、规范侵害老年人权益的乱象。

  归根结底,这些乱象是由不诚信的经营主体造成的,因此市场监管和执法成为整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开启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在涉老食品、保健品领域,处置了一批苗头性问题,整治了一批经营不规范企业,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行为。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采取相应的行动,并通过发放有关防范养老诈骗、防范消费和投资领域诈骗宣传,帮助老年群体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其正确的投资观、消费观。

  统计显示,2022年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中,公安机关共破案3.9万余起,打掉团伙4730余个,追赃挽损300余亿元,共侦破养老诈骗现案2.8万起。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战略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方彧指出,老年人的“养老钱袋子”不仅关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也关乎老年人家庭的和谐,更直接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要守护全体老年人“养老钱袋子”,既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应从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财富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提高老年人管理“钱袋子”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加强对新业态的监管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直播间里,“演戏式营销”、夸大产品功能、产品与宣传严重不符等现象屡见不鲜。专家指出,一些直播间里的夸大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等行为已经违反了相关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在维权方面,部分老年人运用法律能力弱,没有保留证据的维权意识,甚至不知道应去哪些部门投诉,使得维权难度相对更大。对此,专家表示,事前预防、加强对老年群体的消费提示十分重要,消费者协会、社区居委会、志愿者组织、社会公益机构等都可参与其中,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并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老年消费市场加速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的一大亮点。但同时,银发经济的发展依然不充分不平衡,老龄产品研发相对滞后,老年用品和相关服务的标准体系还有待完善,影响了老年群体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苏号朋建议,要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老年消费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强执法力度,对违规违法行为坚决严厉惩处,针对养生保健、理财投资等领域开展重点整治,提振老年人的消费信心,促进老年消费升级。

  郝作成指出,在加强市场监管方面,需要中介组织、相关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之间加强信息互通和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案例经验共享,针对消费者反映集中和调研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对于线上销售平台要加强审查和监控,加强取证和投诉举报机制建设,帮助老年群体维护自身权益。(本报记者 鲁元珍 本报通讯员 孙智蒲)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