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我的故乡银花湖
发稿时间:2023-04-02 08:32   来源: 绵阳日报

  □何茂华(绵阳)

  我的故乡银花湖是上世纪建成的一座中型水库,原来距离绵阳城有20多公里,可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银花湖逐渐与绵阳城越来越近。

  从地图上看,银花湖酷似一只飞翔的燕子,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银花湖两岸山丘曲折起伏,景象万千,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各种花次第开放,此起彼落,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长满山坡的金银花等草本植物,人们经常用来煎汤、泡水,不仅香气四溢,还可以清热、降暑、消肿、解毒。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花湖的名字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勤劳、朴实的银花湖人,生活在这富饶、美丽的银花湖畔,辛勤劳作,一年复一年,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书写着历史的变迁。

  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春天,各种植物蓬勃生长,山花烂漫,大面积的油菜花、梨子花吸引着城里人来观田园花、吃农家饭、聊天话桑麻,摆四川龙门阵。夏天,银花湖两岸的梨子园、枇杷园车水马龙,城里人开着汽车,带着家人在这里亲身体验农家乐趣,边摘边吃。周末,绵阳的学生跟着爸爸、妈妈来到果园,一边参加社会劳动,采摘鲜美诱人的水果;一边品尝脆冠梨的香甜,放飞一周紧张的心灵。秋天,更是银花湖畔人们的丰收季节,山下水稻成熟,玉米金黄,山上果农们大面积的葡萄、李子等待去采摘,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打心眼里高兴地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冬天,这里最低温度在零度以上,偶尔碰上一场下雪、结冰,大地又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银花湖的冬天不算冷,人们却一点不闲,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椪柑节人山人海。银花湖四面山坡上、田地里,到处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椪柑园优质水果压得树枝都弯了腰,穿梭的人们更是络绎不绝,欢声笑语。

  追溯银花湖栽植柑桔的历史,恐怕有上千年了吧。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从九龙山脉挖掘出了已有两千多年的“说唱俑群”,说唱俑就是宫廷的侍女侍从,他们在宫廷里做着说相声、唱宫廷歌、上贡品等宫廷杂活。当时的贡品就有桃子、红桔、梨子等水果。

  传说银花湖畔居住的子民中,出过一个大人物,此人带领当时的人们治山治水,修通了草溪河,实现了当时初步的安居乐业。人们为了纪念他,称他为“大郎”,在草溪河畔建修了“大郎庙”以作纪念,以保平安,所以,银花湖村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大郎庙村。

  银花湖的建设,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由绵阳地区行政公署直接指挥,调动了河边、磨家、永兴、新皂、普明、塘汛等几个公社的社员上马,大干三年,工程基本建成,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口号,取名为“上游水库”。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银花湖畔人们开始扩大栽植水果,规划了千亩优质椪柑园,银花湖人不断地扩大水果种植面积、改良水果品种,增加水果种类,到今天,椪柑4000余亩,梨子1000余亩,枇杷1000余亩,桃子、李子、葡萄等近1000亩。不仅形成了漫山遍野花城果香的烂漫风景,各种水果采摘销售也成为了银花湖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近些年来,通过引荐,电子科技大学信通学院在银花湖椪柑园建立了“电子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支持产业发展,包括通过国家教育部网站直播带货、组建产业园基地志愿者服务队等等。一些年轻人利用春节寒假时间,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帮助当地果农销售优质椪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和经济、社会效益。

  2023年的春天,电子科技大学银花湖社会实践基地在银花湖村“和缘家园”召开了工作会议,老师、同学、志愿者、镇村社干部济济一堂,共话银花湖未来,研究产业发展,提出了银花湖优质椪柑产业园未来十年应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擘画美好蓝图。

  现在,美丽的银花湖村纳入了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融入绵阳周边的羌藏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之中,把银花湖的鱼产、椪柑等加入麦冬、魔芋、苔子茶等特产序列,在不远的未来,银花湖的东汉末年说唱俑的故事、传奇人物大郎带领人们治山治水的故事、10万大军兴修水利的故事,或许会有更大规模的传承和扩散。

  哦,美丽的银花湖——我的故乡。它的昨天有着传奇的故事,它的明天会更加美丽。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