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废墟上的花束
发稿时间:2023-04-02 08:31   来源: 绵阳日报

  □张一枝(绵阳)

  漫无目的地走在北川地震遗址主干道,看着变形的楼栋、坍塌的房屋,听着同行姐姐的介绍。眼前一堆一堆的废墟逐渐恢复到曾有的完整形态,它们也曾在阳光下,装载着美丽的梦,演绎出独家回忆。身临其间,5·12大地震于来自中原的我而言,不再是小学午休时的教室灯管的一次轻微晃动。

  主干道两侧,一座座有名的、无名的废墟里,一砖一瓦一块石砾子都变得那么沉重,压得人喉咙发紧,眼眶发胀。我曾以为让人绝望发疯的只能是个人的情绪深渊,暗黑又抽象,如黑洞般将理智拖入致命沼泽。我看到裸露在地面上的一楼其实是二楼甚至三楼四楼,建筑里装修的地板完全直立垂直,整栋楼的天花板一层又一层地叠摞在一起。在曾经的那个时刻,坚固的钢筋水泥在巨大外力的作用下,封堵了生的可能,只剩挤压与窒息。疼得想大叫,痛得失了声。

  看似完好的楼栋,其实只剩下外壳,里面的结构全部错位、塌陷,人在那一刻会有怎样的感受?人在那一刻是否来得及感受?

  行至一半的我再无法想象此地亡者和生者的任何情绪。感谢这种环境下,同行之人不会频繁聊天,大家沉默着处理自己的情绪,以保得体。未曾遭遇过严重如斯的天灾的我,仅是目睹灾难十五年后遗留下的巨大伤疤,仍感到无边的恐惧和绝望,脑海中的致命黑洞肉眼可见地扩张。人类是如此的脆弱。坍塌着的、勉力支撑着的砖块瓦砾,被后来特大洪水冲积上来的泥沙填满;变形的汽车半掩在水泥板下,橡胶轮胎露在外面;一度流行的席梦思床,只剩下一团张牙舞爪的钢丝架,再无柔软亲肤可言。可它们留存下来了,哪怕早已失去原貌,可到底有迹可循。人类却不能。曾经的鲜活被埋在重且黑的地下,地上废墟再无他们的踪迹。无法清零的牵挂要如何安放?

  我问,这地方这么痛苦,对于在这场灾难中受到创伤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为何仍要保存?解说员姐姐回答了很多,絮语之中我知道了牵挂的安放处,就是这里。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是有意义的,可意义有限。保存地震遗址,既让亡者有安魂之处,又可让生者凝心聚力,最重要的是让萦绕心头的哀思有安放之处。清明将至,偶见花束被人放在或高或矮的废墟之上,有的是菊花,有的是精心包扎的玫瑰。我忽然很感谢遗址得到保护,让幸存者们有回来看看的机会,有直面悲痛的机会,有勇敢向前的机会。即使生死相隔,可同生之时,一定有许许多多外人不可知的美好发生,这些灿若繁星的回忆是治愈伤痛的良药。如果当初废墟清空,会产生更多不可逆转的损失吧?伤疤不会因为眼睛看不见而消失在心间,反而需要用心守护才会愈合。

  行至地震遗址主干道路程过半时,一棵樱花树映入眼帘,绯红一片,携着初春时势不可挡的蓬勃,斜逸在颓状的房前。附近的一块标语牌上写着“凝重的静寂安静的注视无声胜有声”。紧绷着眼眶,在北川地震遗址中行走,逝者已逝,绿色草植、粉色花蕊、寂寥猫咪,它们在这里扎根,在这里生发成长,当地的小孩子结伴在其中穿梭,带着更多的爱和希望。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