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意义重大、作用深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注重保障公民发展权益凸现个体性,也注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凸现全民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益探索,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实践。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既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继承和发扬过去好的做法,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做到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要把握遵循贯通其中的一般性规律。所谓创新,就是要深刻认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过程的开启、深化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合理性,有独特的生成逻辑,即理论之根、实践之源、文化之脉,三者的共同作用形成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过程的路径逻辑,在理论之根、实践之源、文化之脉三个维度中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必须深刻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找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方向。一是要推动文明培育走深走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优化“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载体,运用“线上+线下”“大屏+小屏”“长廊+小品”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二是要推动文明创建见行见效。要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引领带动、一体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既对标对表定性定量抓任务落实,又用心用情着眼着力抓文明素养,坚持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主线,推动形成环境新面貌、文明新风尚、精神新状态、思想新自觉和城市新进步。三是要推动文明实践出新出彩。正确把握文明实践的基本属性和价值取向,突出思想性,把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优化基层城乡文明实践特色品牌质效,不断拓展理论宣传阵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突出实用性,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开展文明实践,把乡风文明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各方面,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深化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治理。突出群众性,注重发挥群众主体功能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探索“板凳会”“田间课”“口头书”等鲜活生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突出志愿性,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做强做大志愿服务队伍,积极扶持地方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完善“志愿服务+”模式,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