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难忘老家那口堰塘
发稿时间:2023-03-19 08:21   来源: 绵阳日报

  □山野(盐亭)

  看天吃饭,老天爷不下雨你就只有干瞪眼。但如果有堰塘,那就另当别论。所以我一直以为,什么叫好地方?好地方应该有山有水,关键要有水,用水不愁。小春作物收割后,接下来就要把干田变成水田。而堰塘里的水这时就派上了大用场。打开闸门,堰塘里的水就“哗哗哗”源源不断地流向需要的地方,没有多久,小麦、大麦、油菜、豌豆、胡豆等收割后光秃秃的田地里就又栽上了水稻。

  老家那口堰塘紧邻着晒坝。晒坝用于翻晒粮食。五月份的时候,这里就成了全生产队最热闹的地方。豌豆、胡豆、油菜、大麦、小麦收割后背到晒坝,妇女们用“连枷”打,使果实与秸秆相分离。小麦脱落后秸秆堆成山,像蒙古包那样一座又一座分布在晒坝周围。大人们不停忙碌,而我们这些小孩便在麦秸堆成的小山中钻来钻去捉迷藏,玩到大人们收工了也不愿意回去,即使回去,吃了饭也还要跑到这里玩,全然不顾麦秸上的灰尘沾在身上会让皮肤变红发痒。有时还趁大人们不注意时,溜进旁边的堰塘洗澡。

  堰塘里的水除了用于浇灌农田外,平时还用来淘猪草、淘红苕、洗衣服等,有的还会把牛牵到这里,让牛喝水。堰塘左下角有两个石头砌成的平台,农闲时,妇女们在这里边淘菜、洗衣服,边说着家长里短,时光就这样慢慢过去了。

  堰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远不止这些,而是与我们家密切相关的几件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二弟还很小,也就两三岁吧!一个夏天,大弟带着他到晒坝玩,玩了一会,他便跟随一群小伙伴来到堰塘边戏水。二弟坐在岸边,也学着其他小伙伴那样把一双小脚放在水里拍打,“咯咯”地笑着。哪知岸边石头长满了青苔,一不小心就滑进了堰塘。“小敏掉进水里了!”大弟吓哭了。听见有人喊,周围的人停止了手里的活。正在晒坝边玩耍的许波一头跳进堰塘,一把抓住二弟向岸边游去。闻讯赶来的乡亲们抓住二弟的腿倒立起来,“哇哇哇……”二弟嘴里吐出不少水,不过终于得救了。事后,母亲还特意煮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汤面亲自给许波端去以示谢意。这段记忆被我写进《小波,你不该……》和《同学许波》以示永久的纪念。

  第二件事,小春收割之后,堰塘里的水放得差不多了,全队的人便挽起裤脚跳到堰塘里捉鱼。堰塘本来就不大,人下去了显得更加拥挤,于是大家直接用手抓鱼。岸上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鱼被逼急了,便一个个飞将起来。这时一条鱼“啪”的一声不偏不倚重重地打在幺叔的鼻梁上,顿时血流如注。幺叔忍住痛,按住鼻孔,从堰塘里爬上来。鱼没逮住,就先负了伤,鱼自然是不能逮了。

  还有一年夏天,母亲到堰塘边洗衣服。洗的衣服多,时间就有点长,洗着洗着一条黄鳝爬上来,母亲眼疾手快伸手一抓,居然捉住了。从不下田摸鱼、捉黄鳝的她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抓了一条黄鳝,真是不可思议。这条黄鳝比较肥壮,回去之后母亲炒给我们吃,着实让我们打了一个大大的牙祭。这段经历同样也让我记住了这口堰塘。

  这便是我老家的堰塘,以及与这口堰塘有关的往事。堰塘虽老,但现在回想起来还犹如昨日。想起这些往事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仿佛又听到了乡亲们的乡间俚语和欢歌笑语,听到了小伙伴们的哭声、笑声、打闹声、喊叫声,仿佛又回到了虽然偏僻,但却生我养我,伴随着我一天天成长的故乡。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