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现象与理论的双重空间书写
——简评《四川当代散文史论》
发稿时间:2023-02-19 08:18   来源: 绵阳日报

  □张德明 吕燕琳(绵阳)

  绵阳师范学院孔明玉、冯源两位教授联袂著述的《四川当代散文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5月)的出版,是四川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和创作研究的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全书共分为四章,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四川当代散文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规律,竭力从中国当代文学生态的宏大序列中检视四川散文的整体面貌,涵盖了四川当代半个多世纪的散文历史,几乎所有的优秀佳作与名家大家都在本书的论述范畴之内。这部专论既可以视为一部散文创作理论研究,也可当作一部文学史教材。这是两位学者对四川当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别具特色的时代贡献,点面结合、客观考察、公允评鉴、秉正书写造就了本书的特殊品质。这种治学境界在眼花缭乱、急遽变化的当下已经更为稀有。

  全书最重要的意义是要回归四川散文的文体特色和内在特质,重塑四川散文写作的叙事伦理。新时期以来,国内出版过很多类似的区域性文学研究成果,但大多相似度极高,很多著述的体例、框架、思路、角度,甚至结论性意见都显示了极大的趋同性,很多都是站在批评家的角度对作家、作品进行的再阐释和再评价,以资料的拼接、个案的分析、常识的堆砌为主,乏善可陈。《四川当代散文史论》却写出了一个历史时期四川散文作家的生命精神,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理论观点的表达,都彰显出作者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独具个性和观点的诠释能力。从作家队伍、作品样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几个角度考察四川当代散文写作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也从四个维度剖析了四川当代散文写作严重缺失的深层原因。有疑问、有观点、有材料,有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对四川当代散文的断代、分期、作家归类取舍、风格判别等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完成这样一部充满挑战性的专论,没有对文学使命的责任和挚爱,以及高扬的学术激情,是无法想象的。

  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散文史论的研究基本处在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从创作角度而言,它无法与小说、诗歌相比。在很多学者、作家眼里,它不过是处在文学的边缘上罢了。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没有在散文领域形成革命性变化;与此同时,散文研究自身的难度也客观上减弱了学者们的探索热情。散文研究如何构建新格局一直是一个横亘在学者面前的基础性难题。

  孔明玉、冯源两位学者致力于四川当代散文创作宏观考察已有些年头了,他们写了相当数量或长或短的四川散文作家创作论,并以此为基础,对四川当代散文发展做了比较可靠的资料准备、学术判断以及理论上的细致整合。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确定了“按照文学现象、文学事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再根据作家的创作水平、质量及其在区域文学中的地位、影响,予以恰当而适度的调整,最后以传统、变动、现代这三种文学视野来判定其所具有的文学意义和价值”的写作原则。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四川当代散文发展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读和认真细致的判断分析,对他们的创作水平和艺术风范、学术品格与文学贡献有一个比较清醒而冷静的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做到了史料与时空的真实一致、现场感与理论性的一致、传统书写与个性品格的融合。

  《四川当代散文史论》精彩之点很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展现出的具有时代风貌的辽阔视野以及浸润始终的人文精神,思路活跃,治学严谨。如在书里,作者提出了散文的阅读需要开放的视野和多样的批评手段,要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个性资质和学识积攒,精细的阅读和深刻的表达,形成了情感饱满自带温度的书写语言,体现了作者在经历了漫长的批评积累之后理论总结走向系统化建构的必然趋势。由此实现对散文理论高屋建瓴的探索,保证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推进和突破。

  总而言之,在散文研究普遍弱化的时代,孔明玉、冯源两位学者的努力给我们提供了某种治学目标,也为区域性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本。

  (张德明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吕燕琳系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