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一通石碑背后的文化记忆
——解读《新建绵阳图书馆记》碑刻
发稿时间:2023-02-19 08:08   来源: 绵阳日报

  立在绵阳图书馆院内的碑刻

  市民在绵阳图书馆学习(视觉绵阳资料图)

  绵阳图书馆已建馆百年,在图书馆院内,有一通刻写于1931年的《新建绵阳图书馆记》石碑,碑文清楚地记载了绵阳图书馆的始建时期及之后的几次重建过程,是绵阳人修建图书馆“传承知识、引领学风”的惟一重要实物证据。

  □绵报融媒记者 张登军 文/图

  1922年始建图书馆

  绵阳图书馆始建于1922年,先后几次修建、搬迁。1992年,绵阳市图书馆迁到现址。但前期的几次修建、搬迁却鲜有人知。这通石碑对最初的几次迁建均作了记载,碑文被录入民国《绵阳县志》。

  根据碑文并参阅民国《绵阳县志·公署》记载,1922年,川军第三师驻扎绵阳,师长邓锡侯看到绵阳县的老百姓生活困苦、信息闭塞,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从读书开始。于是,他找到当时的绵阳县县长彭子猷,希望他能修建图书馆,以“恢张宏智”,增长民众的知识,但修建中不得增加民众负担。

  彭子猷接到任务后,召集县里的有识之士,经过反复研究后,选址县城通圣街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魁星阁,以“实用,免同虚置”为前提,稍加修葺,将绵阳县高等小学(前治经书院)的藏书搬进去,取名绵阳图书馆。

  当时的绵阳图书馆共有三层,第一层是阅报室,第二层是图书阅览室,第三层则陈列古籍旧本、释本及新思潮、美术品等。绵阳图书馆建成开放后,前来阅读的人很多,甚至不能满足需求。馆长崔树南曾写启示向社会募集图书,但捐赠数量不大,此后又增购了一部分补充馆藏。得知绵阳图书馆的藏书量不足,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孙震捐款1000元,购买了一批图书,充实了绵阳图书馆的馆藏,满足了民众的阅读需求。

  《新建绵阳图书馆记》碑文显示,当时绵阳图书馆馆藏“新旧书籍1140种,共7711册,还有四部丛刊323种共2112卷……”县绅及士人、学子来此翻阅之后,评价为“左绵文化的宝藏”。

  各界募捐重建图书馆

  绵阳图书馆在建成几年后,因多种原因又迁址重建,地点就在现东街与红星街交会处。这通石碑,就是为纪念这次修建而刻的。

  1930年夏,模范市(1930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拟将绵阳建为川西北模范市)整理局成立后,因魁星阁靠近街心妨碍了交通,于是将绵阳图书馆拆除。但因担心书籍损毁遗落,就在旧行辕找了两间房子将图书封存起来。

  绵阳图书馆拆除后,崔树南的心里很难过,他找到县长蒲殿钦,希望能重建图书馆。1931年,蒲殿钦利用当时东街与神仙街之间慈惠局的六间房屋地基来修建绵阳图书馆,委托县绅唐宝森任督修,修建费用除原来的1100元外,蒲殿钦还另划拨700余元,但费用仍有很大缺口。

  为支持图书馆修建,国民党驻军将领先后捐款,其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捐300元,副军长兼川西北屯殖司令孙震捐1000元,屯殖副司令兼第一路司令董长安捐500元,第二路司令王之中捐200元,第五路司令黄茀堂捐100元。同时,绵阳县的官员、县绅等也踊跃捐款。

  1931年10月,经10个月的修建,耗资5000元的绵阳图书馆重建落成,定名绵阳县立图书馆,馆舍面积600平方米,共四层,第一层为通俗演讲厅兼阅览室,第二层为藏书室及办公室,第三层为古书参考室及馆员宿舍,第四层为警钟楼,在楼顶挂一口铁钟向市民报时,如遇水灾、祸患发生,则作为警报。

  绵阳县立图书馆重建完成后,蒲殿钦撰写碑文,县人刘德皆书写,立碑纪念。这篇碑文,收录于民国《绵阳县志》中。

  重立石碑引领学风

  《新建绵阳图书馆记》石碑最初立在原钟鼓楼,后来又突然消失。上世纪80年代末相关单位拆除老钟鼓楼时,在地基中发现这块石碑,随即被送到绵阳市文管所保管。

  资料记载,1936年,绵阳县立图书馆并入绵阳县民众教育局,改称图书室。1953年,绵阳县文化馆及图书室迁入人民公园。1956年3月,组建绵阳县图书馆。1968年12月,绵阳县图书馆、文化馆、少年之家、人民公园合并,成立绵阳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5年,恢复绵阳县图书馆。1978年4月,更名绵阳市(县级)图书馆。

  1985年6月,绵阳市(县级)图书馆升级为绵阳市图书馆。1992年5月21日,绵阳市图书馆新馆在现址落成。10多年后,《新建绵阳图书馆记》移交绵阳市图书馆保存,并于2015年底立在院内。

  从1922年始建到2022年,经过100年发展,绵阳市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58.6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4.49万种、纸质期刊652种、报刊87种。对外服务的电子资源总量451TB、数据库16个,购置1.2万种中文科技期刊、2500种中文社科期刊、24万册镜像电子书、18万集有声读物等。自建地震灾害文献馆、绵州文献平台等特色数据库,设立盲文阅览室,馆藏盲文图书826种、1562册,配置助视仪、听书机、可触摸地图、可读屏电脑等设备。建成直属分馆、阅读空间、阅读吧400余个,形成图书漂流、绵阅荟、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等特色服务品牌。

  到目前,绵阳图书馆注册读者过6万人,2022年纸质文献借还38.75万人次,纸质文献借还总量51万余册次。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