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读书班·深度|"五中心一枢纽"②:着力提升创新能级,加快打造成渝科创副中心
发稿时间:2023-02-17 09:59   来源: 涪江观察

  2月12日-16日,市级领导干部和县级主要负责同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读书班举行,大家围绕“打造成渝科创副中心”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学员们直面短板、剖析问题,寻找打开局面的切入点,找准激活全局的突破口,最大程度提高推动工作的创造力、执行力。

  打造成渝科创副中心,绵阳拥有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中国唯一科技城,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怎样在定方向、明思路中谋举措、写答卷?

  

科技创新1_1.jpg

 

  通过聆听主题报告、研读学习材料、开展分组讨论,学员们对如何打造成渝科创副中心也有了更多思考。科技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董泓告诉记者,“对标成渝科创副中心,科技城直管区要建成西部一流‘智创强区’!”

  新目标催生新方向。董泓说,在建平台上,加快建设稀土材料研究院、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基地,建好省级跨高校院所集成电路中试研发平台,新增创新平台13家以上;在聚人才上,用好人才专项资金,新引进高端人才1.5万名,加快建设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绵职院高新创新学院,建成1866套人才公寓,打造全市一流人才栖息地;在强主体上,实施高企倍增,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用好科技助理,打通创新端和需求端。

  打造成渝科创副中心,需要聚焦关键问题持续发力,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提升科技城的创新能级、擦亮科技城的“金字招牌”。

  

W020230216625951253130.jpg

 

  绵阳多向“奔赴”链接全国创新资源。

  去年,探索建设了云上“两城”,已入驻中科大、哈工大等20所国内知名高校,推动落地“招院引所”项目14个。“近期,云上大学城还将与本地创新主体进行多个合作项目的签约。”市科技局党组书记李韦表示,今年,还将进一步与在绵县市区、园区以及科技型企业加强联动,高质量建设并运营好云上“两城”,争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开展“招院引所”,实现全年招引20家以上的高水平院校入驻云上“两城”。

  绵阳双向“链接”打通成果转化通道。

  李韦还谈道,围绕主导产业增强创新供给能力,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聚焦产业高效配置,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支持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与全国各类高水平创新主体在绵共建创新联合体,进一步做靓“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创新品牌,开展“进园区、进院所高校”两进活动,着力推动科技成果在绵加速转化落地。

  锚定新目标,拥抱高质量。“把深化院地协同创新作为头等大事一抓到底。”游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姚军说,将依托院所的核心能力及科研成果,进一步构建完善“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协同创新模式。

  具体如何做,姚军也给出了方向。“我们要深化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光子技术研究院、航空动力科创中心运营质效,加快建设核医药研究院,努力促成激光晶体与陶瓷研发等20项科研成果落地产业化。”

  

W020230216625952398568.jpg

 

  在科技创新领域,示范引领效应和集群效应非常重要,如何在绵阳建起一个具有强磁场效应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科技城新区直管区将突出生态集成,加速建设科创高地。”科技城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申泽表示,要打造聚科技、产业和城市于一体的绵阳新“城市之心”。

  谈起目标,申泽成竹在胸,“首先要加大‘招院引所’力度,今年新引进高校院所研发团队10家以上,转化科技成果10项以上,新落地‘招院引所’项目3个以上;其次,要加快创新平台能级提升,支持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生态节能环保低碳研究院等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度衔接培育体系。”

  (绵报融媒记者 郭若雪/文 视觉绵阳资料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