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13年抢救保护 “植物界大熊猫”距瓣尾囊草在江油深山开枝散叶
发稿时间:2023-12-17 08:14   来源: 绵阳日报

  冬渐深,天逾寒,在江油西北部深山的一面石灰岩壁上,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紫色花朵开得正艳。这可不是一般的什么野草,而是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距瓣尾囊草。

  距瓣尾囊草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抢救性保护距瓣尾囊草是怎么做的?日前,经有关方面批准,记者跟随江油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深入距瓣尾囊草抢救性保护基地采访。

  江油组织开展距瓣尾囊草移植行动(资料图)

  武都水库建设曾按下“暂停键” 只为抢救移植“植物界大熊猫”

  走在武都水库畔,江油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蒲艳指着下方的万顷碧波说:“距瓣尾囊草的老家,就在水底下。”

  2010年下半年,武都水库即将截流蓄水,却因危及距瓣尾囊草的原生环境,建设方与江油市方面迅速形成共识,果断按下“暂停键”。在涪江之滨一个名叫大桑园的地方有一面数百米高的石灰岩,岩体上分布着一处处几近风化且湿润的石灰石缝隙,它们便是距瓣尾囊草生长的“温床”。经普查统计,这面石灰岩体现存活距瓣尾囊草1529株。一旦截流蓄水,这里将被淹没。

  接到江油市林业部门的紧急报告后,国家林业局迅速派专家组深入实地勘察,并在距大桑园数十里的一面石灰岩体上发现了距瓣尾囊草。专家组欣喜不已,迅速制订出距瓣尾囊草异地移植的抢救性保护方案。

  2011年4月,趁距瓣尾囊草夏秋休眠期,江油组织技术力量展开移植行动:在整面石灰岩体上搭建脚手架,切割机、电钻、凿子等工具齐上阵,小心翼翼地对每一株距瓣尾囊草采取带风化腐殖土发掘,然后搬运到专家组选定的移植基地,通过切缝、钻孔等方式,移栽到石灰岩体上面。据统计,经过技术人员精心管护,该石灰岩体上原生的距瓣尾囊草加上移栽成活的植株,共计2026株。

  为了做好距瓣尾囊草抢救性保护工作,江油市多次组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属地乡镇等单位参与的专题研讨会,多次邀请省、市专家现场指导,对进入保护基地的800余米土路进行整修,对已破损、堵塞的灌溉水管进行了更换,对漏水的蓄水池进行了治理,并排查距瓣尾囊草野化栽植点地质灾害隐患,及早部署地灾治理。

  距瓣尾囊草人工繁育大棚

  异地移植+人工繁育 距瓣尾囊草增至5000余株

  在距瓣尾囊草移植点附近的丛林里,有一片塑料大棚,这就是距瓣尾囊草的抢救性保护基地。

  记者走进人工繁育大棚,里面整整齐齐摆满了“盆栽”,盆里生长的距瓣尾囊草叶片形似银杏叶,抽出的嫩芽顶端开出花朵,花蕊呈金黄色,花瓣为紫色,显得十分娇艳。

  “这些苗苗真的很金贵,伺候起来生怕有个闪失。”基地管理人员介绍,基地除了日常移植距瓣尾囊草,还尝试开展人工繁育工作。

  该物种之所以“金贵”,是因为种子在自然条件下成活率太低。经过科研团队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距瓣尾囊草人工繁育的难题:在每年4月该物种休眠前,搜集成熟的种子并进行技术处理;精准推敲播种期,以风化石灰石碎屑在花盆里构造距瓣尾囊草仿生态孕育环境条件;将种子播入花盆,辅以湿度、温度等日常呵护,直至生根发芽;待“盆栽”发育生长到一定时期,择机进行野化栽植。

  2021年冬天,工作人员在移植点巡视时发现,一簇特别旺盛的距瓣尾囊草种群,而在层层叠叠的葱郁叶片下,是一簇已经枯死的小草。这足以证明,距瓣尾囊草已经在野外完成了一轮轮生命轮回,它们已经在野外靠自己活下来了。

  仅今年以来,基地采集距瓣尾囊草种子1万余粒,播种育苗5000余盆。经过对距瓣尾囊草种群异地移植与人工繁育野化栽植,其数量已由最初的2026株增至5000余株,降低了其灭绝风险。

  年复一年,在各方倾力抢救保护下,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距瓣尾囊草,正在江油西北部大山深处开枝散叶。

  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距瓣尾囊草

  新闻链接

  距瓣尾囊草

  距瓣尾囊草,为毛茛科尾囊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目前仅存于我国极个别地区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924年,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江油北城乡(现已并入武都镇)大桑园首次发现。该草具有夏枯冬长的特性,每年秋天萌芽,冬天开花,每当春天结束夏天到来时,其地面部分全部枯死,深嵌入岩石缝隙中的根状茎进入休眠期。

  2010年11月,距瓣尾囊草被列入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名录。目前,在四川彭州、湖南涟源也发现了其种群。

  (蒲艳 张俊华 绵报融媒记者 陈元松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