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时评
以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助力绵阳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3-11-13 08:45   来源: 绵阳日报

  □冯莎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今年7月,在四川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了广元翠云廊、德阳三星堆,对保护历史文化和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推进绵阳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领会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汇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强大共识。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对四川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关于巴蜀文化,总书记感慨翠云廊叹为观止,嘱咐地方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在三星堆遗址,总书记指出这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在三星堆,总书记强调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关于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这些重要指示,每一条都是总书记着眼战略全局作出的部署,每一条都与绵阳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全面对标对表、积极主动作为,一条一条深入研究、一项一项落实见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实际行动。

  厘清当前绵阳文化传承创新的不足,找准绵阳文化传承发展的突破。对标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来川视察的重要指示精神,检视当下绵阳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现实运行情况,找准绵阳文化传承发展的突破口,可以看到,挖掘传承历史文化不深入。绵阳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科技文化浓厚,但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没有完全“活”起来,影响力不够。创新开发文化产业不到位。当前,绵阳文化创新发展思路相对局限,大多文化项目侧重传统产业。新业态文化产业创新不够。全市除文化制造业的长虹、九洲外,文化紧密层产业未形成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人才队伍在引进政策、培育方式、激励办法上力度不够,缺乏文化企业人才,没有形成与科技城建设相匹配的聚集效应,诸多历史文化机构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加强文化传承发展规划与融合发展,助推绵阳高质量发展。整体部署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建构以绵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为核心,综合开发民族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红色经典游的思路。同时,根据各地文化资源实际,做好文旅经济发展引导和监督。如在红色文化方面,将红色文化开发与地区亮点、区域特色相结合。推进历史文化与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将科技资源转换成文旅资源,推出各具特色的深度体验场所,如开放各类国防历史展览馆,建造可供体验的科技馆,改造“三线建设”时期的实验基地,打造具有科技城特色的文化教育基地。加快完善文化产业配套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城市特色风貌的保护与管理;提炼精选一批凸显绵阳地域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乡规划设计,应用于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坚持文旅农融合发展。坚持推动“文化+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把握嫘祖与蚕桑的融合、大禹与羌寨村落的融合、欧阳修文化与乡村田园牧歌的融合等作为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最佳结合点;围绕华夏诗情、民族风情、革命激情等旅游线路,布局绵阳全域乡村旅游,实现主线旅游有补充、近郊旅游有选择、集群效应有辐射。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加强对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重大问题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独特之处进行研究阐释,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绵阳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