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绵阳 探寻绵阳高质量发展"密码"
发稿时间:2023-10-20 08:42   来源: 绵阳日报

  10月19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绵阳,探寻我市坚持创新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新经验和新成绩。

  采访期间,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四川日报社等中央、省级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进厂房、入车间,看生产、问创新,在一线记录高质量发展的“绵阳实践”。

  在高质量发展战鼓擂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热火朝天的今天,绵阳科学审视、笃定而行,提出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着眼现代化建设的大势,从五个维度系统聚焦绵阳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重大问题,打出一套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中央、省级媒体记者走进科技城创新馆

  绵阳之“新”

  科技创新动能澎湃

  调研点位

  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

  “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展厅

  上午9时30分,采访团走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展厅,纵观绵阳在科技创新上的“闯”与“试”。

  因科技而生,因创新而变。在创新馆内,充分运用裸眼3D、体感手势互动、幻影成像等现代展陈技术,全面回顾绵阳创新发展的光辉历程和科技城建设成就,充分呈现绵阳人才智囊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全方位展示绵阳在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创新平台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展现绵阳科技的“显性基因”。

  穿越时光,科技创新一直是绵阳的主旋律。求是杂志综合编辑部三组组长盛玮在听完介绍后感触颇深,“绵阳科技城的发展历史,让人深受震撼、深受教育。这次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确确实实构成了中国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脊梁’。”

  国防科研院所本身科研水平一流、科技成果众多,但由于体制机制障碍,很多科技成果“养在深闺”,无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创新馆内,一个个在绵科研院所的“硬核科技”产品成为采访团“追逐”的焦点。

  如何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梗阻”,让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现场,市科技局局长李韦就给出了解答:“绵阳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与在绵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姻’,遴选三批次共69名懂技术、懂市场的人才担任科技助理,进院所、进高校、进企业收集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工作找准结合点、关联点、切入点,着力畅通科技创新供需两端。”

  如果说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馆,采访团看见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构筑起支撑绵阳科技立市的底座。走进“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展厅,则让大家看到绵阳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视野。

  绵阳将眼光锁定在全球范围,跳出闭门转化的“思维圈”,“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创新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着力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科技创新大市场,更加便捷高效地汇集全球创新资源。

  在国家叫停高校异地办学的背景下,2022年4月,市委、市政府部署了“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两大抓手,通过云上招引、云下落地,引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

  拉开建设轴,一切清晰明了。截至目前,已吸引中科大、哈工大等23所知名高校入驻,引进斯坦福大学曹笑之团队、北京大学屠鹏飞团队等27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成功促成多项科技成果转化。

  走出展厅,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记者宋豪新对绵阳推进科技创新有了新体会,“绵阳自身科技的优势,让绵阳聚焦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同时发力,更有底气、更有活力、更有视野。”

华丰科技工作人员在车间操作

  绵阳之“能”

  转出发展新动能

  调研点位

  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午3时,在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随着讲解员陈熊佳俊手指的方向,各种应用场景的高速连接器产品进入采访团的视线。

  成立于1958年的华丰科技,是一家光电连接器科研生产型企业。1958年引进俄标连接器生产技术,1984年引进美标连接器生产线及技术,2016年牵头制定电源连接器IEC国际标准……华丰科技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再到为全球提供互连系统方案的华丽转身。

  作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华丰科技的转型和创新从未停步。

  2019年,开发出10Gbps高速背板连接器并实现量产,一举打破国外头部企业对于10Gbps及以上速率的高速背板连接器技术封锁。2020年,华丰科技研发的56Gbps高速背板连接器产品通过客户认证,并在终端设备中大批量使用。目前,华丰科技112Gbps高速背板连接器已完成主要客户的产品测试,与国外领先企业的技术同步。面向新技术新应用,华丰科技研制的高速传输连接器模组、卫星通讯高速连接器为高速背板连接器这颗连接器行业“皇冠上的明珠”添加新的光彩。

  “新颖!”这是此行留给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记者王永战最直观的感受。“这是我第四次来到绵阳,每一次来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和收获。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科技氛围浓厚、科技元素亮眼。华丰科技的高速连接器应用到了很多‘国之重器’上,这也是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成果体现。不仅如此,华丰科技的智能化生产,让其产品不断向高端化迈进,这也是绵阳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生动实践和探索。”王永战说。

  边走、边听、边记,第一时间捕捉新闻镜头、抓取新闻素材的同时,采访团还就自己关心、关注的点进行了现场提问。

  “这几年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何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还将应用到哪些领域?”现场,经济日报社记者杨然对高速连接器的应用场景,如何持续技术攻坚非常关注。

  “当前,公司的主打明星产品是P和M系列高速连接器,速率覆盖1.25Gb/s-56Gb/s,是目前业界密度最高的高速背板连接器,已成功打破56G及以下国外厂商在高速连接器行业中的垄断。”华丰科技副总工程师兼未来实验室主任何洪表示,公司正全力开发更高速率的连接器产品。言语间,满是奋起直追、抢先赶超的迫切感和使命感。

  “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坚守,才使得如今的高速连接器‘既能上天,又能入地,还能下海’。”杨然表示。

埃克森工作人员查看机器自动运转情况

  绵阳之“势”

  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调研点位

  埃克森新能源电池产业园

  下午3时30分许,在位于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的埃克森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内,采访团正驻足在一个蓝色长方体前细致察看,大家对眼前这个神秘的“小盒子”充满好奇。

  “‘小盒子’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它能将电能储存起来,当需要时,可以运用在发电侧、电网侧、集中式储能电站、船舶用储能系统等。”埃克森行政专员李杰给采访团打了个比方,用趣味十足的比喻,一语道出了“小盒子”蕴藏的“大能量”。

  作为埃克森的首款产品,“小盒子”为一款280Ah方形磷酸铁锂电芯,该电芯具备长寿命、高安全、高一致性等性能特点,在充放电循环8000次后,容量依旧能保持在标准的75%以上,通用场景使用寿命长达15年以上。

  随后,采访团走进中试车间,机器滚轴正快速转动,投料、搅拌、涂布、模切……身穿无尘服的工人们步伐忙碌、神情专注,紧盯着电脑上不停变动的数据,并不时查看机器自动运转情况。此条生产线共39道工序,24小时不间断运行,既具备高灵活性又兼顾自动化特点,能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目前产能达到日产2400只电芯。

  新型储能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风口热点,能调节能源使用结构,起到调峰填谷的作用,灵活地弥补传统能源在使用结构上的不足。如何快速切入储能产业“新赛道”?埃克森自去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一路驰骋”。

  经济日报社四川记者站记者刘畅用一个“快”字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项目厂房建设快,生产线速度快。夏天来采访时,这里还正在施工,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埃克森的生产能力就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我们抓住储能产业趋势,专注于高品质储能电芯,同时更注重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埃克森绵阳基地总经理童双龙道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背后的“奥秘”。据介绍,埃克森结合材料、制造、应用领域的成本优势,不断对现有设备、技术和工序进行改进,从制作到管理,都致力打造全球标杆智能化灯塔工厂,厂房建设还通过了“净零碳”建筑卓越级认证,在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安全性等方面全面超越传统电芯工厂。

  采访团一边仔细聆听、一边仔细记录,用文字和镜头去触摸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调研中,绵阳展现出的产业制造能力和研发创新水平让我倍感惊喜。”新华社音视频部编辑李宗胤表示,项目发展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绵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从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帮扶,尤其是“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也颇具亮点。

  如今,新型储能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产业广阔前景呼之欲出。在埃克森的蓬勃发展中,属于绵阳的百亿级储能锂电池发展赛道正不断拓宽。

绵阳夜景

  绵阳之“彩”

  “诗与远方”出色出圈

  调研点位

  越王楼

  晚上8时,采访团登上绵阳越王楼,在移步换景中感受绵阳的历史底蕴,触摸当代绵阳的人文气息。

  当采访团一跨上东方红大桥,在夜色与灯火掩映中,越王楼瞬间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初见越王楼,科技日报社新闻记者都芃以壮观来表达自己对越王楼的初步印象。来到楼下,他举起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起来,留下这座有“天下诗文第一楼”美誉的历史文化名楼的风采。

  凉风习习中,采访团拾阶而上。进入二楼,展厅里陈列着越王楼的历史沿革、始建者李贞的相关史料,以及与绵阳历史相关的史料、文物复制品。随着导游的讲解,采访团从聆听李贞的故事开始,一起走进了一座楼与一座城市的历史与人文中。

  据了解,越王楼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越王李贞担任绵州刺史时修建的府衙。

  越王楼建成后,被历代文人雅士称为“唐家帝子楼”,吸引了历代诗人前来造访,杜甫、王勃、李商隐、陆游、杨升庵、李调元等历代诗人都曾留下与越王楼有关的诗篇。

  越王楼于2001年开始恢复重建,2013年2月3日对外开放。重建后的越王楼主楼高99米,共15层,为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风格,集阁、楼、亭、殿、廊、塔于一体。一层至五层是阁、十层至十三层是楼、十五层是亭,顶端宝顶似塔,二层南北两方向是殿,各层有外廓。

  随着导游的讲解和现场参观,品读与越王楼有关的诗句,采访团近距离感知绵阳历史。

  “好漂亮。”登上15楼,俯瞰夜色灯火下的绵阳,遥望滚滚江流,感受绵阳的城市面貌,不断有记者发出感叹,拿出相机,记录这座城市的夜景。都芃说:“在越王楼,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历史与现代的交织。在十五楼眺望灯火下的绵阳,感受到的是科技与生活相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现代化都市。”

  “越王楼不愧是绵阳的历史文化标签。”登上越王楼,新华社音视频部编辑李宗胤说,越王楼自唐代修建以来,在岁月的长河中几经兴废。夜晚所见的越王楼气势恢宏、高大,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越王楼的前世今生,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直到当代绵延不绝、生生不息。通过这座楼去看这座城市,感受到的是“传统与创新的交汇”、具有未来感的魅力之城。(绵报融媒记者 郭若雪 曾晨 谢艳 张登军/文 陈冬冬/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