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绵阳淘金记
发稿时间:2023-01-15 09:07   来源: 绵阳日报

  □吴伟(安庆)

  2002年的深秋,天气寒冷而萧瑟,许多在北方务工的乡亲们开始陆续返乡,而我却做了一个出人意表的决定,收拾行囊准备入川。

  那是婚后的翌年,孩子刚出生,夫妻俩赋闲在家,手头捉襟见肘。穷则思变,彼时姐姐夫妇在四川绵阳做白案,他们拟停业回家盖房,我们计划去接手他们的店铺。

  在亲友七嘴八舌的劝阻声中,我们背起行囊毅然登上了赴川的列车,在旁人看来,年内不到两个月了,打工族正络绎返乡,我们选择在年尾出门显然是不智之举,只恐来回的路费都挣不到。我却不以为然,此番入川,挣钱尚是其次,主要是学手艺、取经验,现成的店面,零成本即可开业,将白案技术与开店的流程全盘掌握后就可自立门户了,今年的笋儿,明年的竹子。

  乘了一天一宿的铁龙,历经三十多个小时,横跨皖、豫、陕三省,终于在一个明媚的清晨抵达绵阳火车站。

  绵阳市有两千多年建城史,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这里是诗仙李白故里,“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出生地,大禹亦诞生于此。

  因为是早上,火车站外并不显得熙攘,只有少数行色匆匆的旅客,我们来不及打量周边的景物,便坐上的士赶赴姐姐的店铺所在地——高新区双发市场。

  市场里,门面鳞次栉比,摊位秩序井然,日杂五金、箱包服饰、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海鲜,应有尽有,无所不卖,并汇聚了南北各色餐饮,其中就包括来自安庆却打着天津“狗不理”招牌的包子店。市场有一个前门,两个后门,三个门的显要门面都给安庆包子店占据着,右侧后门那家“天津灌汤包”就是姐姐开的夫妻店。安庆人做的包点皮薄馅鲜汁浓,风味独特,享誉全国,堪称餐饮界一绝。

  我们到店才清晨五点,市场里只有早起的商贩在忙碌着准备开市,普通居民大多尚在酣睡。包子店前蒸气氤氲,姐姐他们正在紧张地干活。

  我们将行李安顿好,稍作寒暄就投入实习之中,因为他们计划几天后回家,故而我们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营业的全套流程,包括备馅、发酵、制作、蒸烹,以及进货与送货,还要学着招待客人和招徕生意,即使是小小的一家早餐店,也有不少的门道,必须花许多心思与精力才能支撑局面。

  作为一个从未捏过包子的新手,时不我待,必须以勤补拙。从抵达至姐姐他们回家的一周时间内,我每天都是凌晨两点与姐夫一同起床,认真地跟他学习白案技术,他白天补觉时我兀自在案台前反复练习捏包子和切馒头,直至做出的货色跟师傅的一般为止。于我而言,此番出门,也算是背水一战,假如改行成功,则前途宽广,倘若失败,则前景黯淡,责任重大,不敢丝毫怠懈。

  一周后,姐姐夫妇如期返里,我们接手独立经营。伊始之际忐忑而紧张,毕竟之前从未做过这种营生,自己赚不到钱尚是其次,唯恐经营不善把店做垮了,不好向他们交差。好在姐姐夫妻俩将全套技术已倾囊相授,又赖门面位置佳、人气旺,加上我们制作的面点形状与口味跟前任完全一样,顾客们亦欣然接受并一如既往地光顾,生意顺顺利利、红红火火地做了下来。

  除了门面上的生意,我们还承接了几宗外卖业务,给几个工地供应早点。那时设备落后,没有压面机和蒸气炉,全靠手工制作和煤炉蒸货,我们每天都午夜一点起来发面,晚上八点才打烊,真是含辛茹苦,但累并快乐着,每晚关门之后点钱时尤为振奋,因为那时还没有手机支付,所以每天接的现金都能塞满一抽屉。老婆点着一张张钞票眉开眼笑,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纸币仿佛就是改变命运的法宝,也是幸福生活最有力的保障。

  日子在起早摸晚中飞快地流逝,时逾腊月,天气渐冷,外地民工逐渐返乡,早餐业务有所回落,市场内另两家包子店竟不约而同地停业了,他们一年下来挣得盆满钵满,自然盼着早点回家过春节。而我们初来乍到,腰囊尚虚,肯定必须坚持站最后一岗。

  另两家同行一关张,我们就成了独家经营,生意顿时暴涨,夫妻俩应接不暇,又舍不得请帮工,于是每晚十二点即起床做货,白天全程不休息,只一个劲地干活,也不再送外卖,让订货的自己上门来拿。即使全力以赴,加班加点,两人累得人困马乏,包子馒头仍然供不应求。高峰时一天营业额上千,扣去成本能净赚六七百,二十年前我们老家手艺人的工钱是二十元一天,普通工人月薪不到一千,在外务工的每人每年能挣回一万元都是好样的,对于一个包子铺而言,日入千元就算创奇迹了。

  案边叠得高高的面粉一袋袋地少下去,手边的钞票一天天地多起来,有生以来我们从未挣过这么快、这么多的钱,尽管身心交疲,可依然精神抖擞、干劲十足。

  冬寒料峭,时近年关,生意虽火,无法久恋,况且家里还有刚刚断奶的小孩和倚门盼归的老人。于是在小年那天我们毅然决然地歇业了,当天所有的饮食销售一空,包子卖得渣都不剩。

  我们心满意足、喜形于色地踏上了返乡之旅。此行的收获远超预期,不仅学到了一门足可安身立命、发家致富的手艺,而且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挣到了普通人一年的收入。

  首次入川的意义重大,人们创业之初若诸事遂意,此后必然信心满满,一步顺则步步顺。果然,后来转战南北,总是一帆风顺。

  不得不说,绵阳是我创业的起点,“双发”市场则是名副其实的发祥福地,在那里掘下的“第一桶金”,不仅改善了家境,让刚刚立室的我摆脱了贫困,亦为今后继续打拼积攒了宝贵的经验与自信。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勤奋写风流。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